极限编程XP的关键实践 极限编程的核心实践


极限编程XP的关键实践 极限编程的核心实践

文章插图
【极限编程XP的关键实践 极限编程的核心实践】提到 XP 的关键实践,就不得不拿出下面这张图 。
看着眼熟不?是不是很多内容我们在上篇文章中其实都已经讲过了 。没错,可能有些概念你很清楚,但有些概念你就完全没听说过了 。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性地好好学习一下 。
看到图中的每一环了吗?最里面的是编程方法相关的,中间的是小组实践相关的,最外面的是交付和管理相关的,我们就从内到外逐一学习 。
编程方法(一):结对编程一提到结对编程,估计写代码的人都会很感兴趣 。但是转念一想:俩人一台电脑,一个写一个看,这个画风是不是有点儿暧昧...咳,这个如果是写代码还好,要是看一些别的什么不好的东西就真的很容易出事了,毕竟我们码农的口味是不好拿捏的 。好吧,说正事,两个人一起写一份代码,感觉是很大的浪费呀!确实,也有很多人质疑,而且你在国内不管大小公司,很少能见到真正地实现结对编程的公司 。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这种做法不太适合我们现在越来越卷的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毕竟我们是需要通过不停地加班 996 来实现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的,怎么可能让两个人去干一件事,这明显违背老板的价值观呀 。
不过,敏捷实践者们既然提出了这个做法,那么也一定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 。比如:
  • 所有的决定都不是一个人做出的
  • 至少有两个人熟悉系统的每一部分
  • 几乎不可能有 2 个人都忽视的测试或其它任务
  • 改变组合对象(也就是换不同的人结对)可以让知识在组织内更好地传播
  • 代码总在被审查
  • 结对编程的效率比单独编程更高
其它还有一些优点就不一一列举了 。咋眼一看,貌似还不错呀,不过就像前面所说的,在国内,或许有一些极限编程爱好者开的公司会用到,但大部分公司,或者说 99% 的公司中你都见不到 。
编程方法(二):测试驱动开发(TDD)想必这个对各位码农来说也不陌生吧,从我们写代码的角度来说,就是先写测试再写代码,然后让我们的代码通过测试之后才算是完成开发 。典型的框架就是各种单元测试框架,什么 JUnit、PHPUnit 之类的 。这个吧,说实话,我这些年的开发之路上,也没用到过 。为什么呢?还是一点,效率略低 。不过,这种开发方式最后做出来的产品的质量的确是没话说的 。
当然,要使用 TDD 也是有前提的,第一当然是领导和团队的支持,第二就是团队的编码规范完善,第三就是整体水平还不能太次 。因为如果你一开始就把测试写错了,那么写出来的代码也不可能对 。另外,如果滥用这些单元测试的话,还会让人走向极端,追求完美的 100% 的测试覆盖率,这也是不可取的 。大部分情况下,从 60 分到 80 分,我们可能付出 100 分的努力就可以达到,而从 80 分到 95 分,可能需要付出 500 分的努力 。但是从 95 分到 99 分,可能就需要 100000 分的努力,而 99 到 100,则有可能是 10 的 N 次方的努力了 。当我们陷入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就会得不偿失 。
TDD 最核心的是去测什么东西呢?在 单元测试 阶段,最需要测的是核心的算法,比如电商项目中的折扣金额之类的计算,返点优惠的计算等 。在代码架构中,这些往往是服务层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主要测试的目标应该是服务层的代码 。
再从分层架构上来说,控制层分发请求,接收参数,做好效验方面的测试即可 。模型层处理数据持久化,一定要注意入库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做好这方面的测试即可 。而服务层,也就是我们公共的计算部分,承担着整个系统的核心,这些才是单元测试真正需要关心的地方 。因此,和上方的结论一致,我们最重要的测试内容就是服务层的核心算法或核心逻辑 。
当然,你也可以在控制层写服务,也可以在模型层写服务,总之,找出关键核心的处理业务逻辑和算法的地方,加强这个地方的测试覆盖率,不要盲目的以整体的测试覆盖率为标准,这才是 TDD 能够更好运用的重要方面 。
理论归理论,这方面其实我并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不过我也觉得测试覆盖率不能说明一切,在这里更希望有经验的同学能够分享相关的经验,可以评论里留链接或者加好友转载文章哦!
编程方法(三):重构这个词对于写代码的人来说就更不陌生了,甚至很多人在换到新的公司时,第一个建议就是咱们重构一下老项目的代码吧,因为前人写得太X了 。当然,想法总是好的,但现实其实是很残酷的,真正的重构不是说我们要让所有的代码都变成你喜欢的代码 。真正的重构是源于敏捷的不断迭代的重构 。在收下两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开始重构一段代码 。
  1. 实现某个特性之前:尝试改变现有的代码结构,以使得实现新的特性更加容易
  2. 实现特性之后:检查刚刚写完的代码后,看是否能够进一步的优化
在重构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 Don't Repect Your Self 也就是非常出名的 DRY 原则 。从开发的角度来说,就是不要让一段相同的代码出现两次 。另外,重构还和 XP 中的其它元素紧密相关,比如说代码集体所有制,让代码共享所有人都能看到代码,并且通过结对编程,你的重构也会被别人发现并指出优劣 。需要完善的测试驱动开发机制,这样才能确保你的重构不会带来问题 。简单的设计,会让你在重构的过程中关注最核心的部分,写出能够实现功能的最简单的代码 。
通过上述内容,其实我们也就保证了 XP 中 勇气 的含义,让你能够勇敢的去重构 。
编程方法(四):简单设计还记得 XP 核心思想中的 简单 原则吗?没错,设计是很重要,但是,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设计开始,通过迭代和增量不断地完善它,而不是一开始就做出一个复杂的设计来 。对于简单来说,并不是说所有的设计都很小,只是说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简单的设计它,让它尽快跑起来,通过持续发布来不断验证和完善 。
之前听说过一个故事,也是程序员间的笑话 。一个公司上来就是各种高精尖的技术,各种高并发的处理,引入了一大堆阿里、腾讯的功能架构实践 。结果呢?每日最高只有可怜的几百日活 。而这个项目做了多久呢?几百人的开发团队,一年的开发时间,最后不了了之 。
还好,目前大部分公司都不会再干这种事 。甚至很多公司都会以 MVP(最小可行版本) 的形式来进行新项目的开发 。这是好事,也是值得提倡的 。那么,在 XP 中,对于简单设计有什么建议吗?
  1. 编写测试代码
  2. 保持每个类只负责一件事(单一职责原则)
  3. 迪米特法则(最少知识原则)
  4. DRY 原则
  5. 简单的设计需要简单的思考,要有勇于重构的勇气和定期重构的习惯
小组实践(一):持续集成持续集成也是我们码农们经常听到的一个名词,甚至不少人也使用并实践过 Jenkins 、Travis CI 这类的持续集成工具 。但是你知道吗?这些工具的诞生也正是因为受到 XP 的影响 。
持续集成的关键点是什么?不断的编译整合代码,在你将代码提交到 Git 的时候,测试环境就开始进行单元测试,如果没有通过,那么会报出异常,如果通过了,就会直接打包代码 。这样就可以使代码随时保持在可以发布的状态 。因此,随时整合,越频繁越好,集成及测试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好,这就是持续集成的根本概念 。
一般在自营业务的公司,都会有一个固定的代码上线时间,快一点的可能是每周一次 。而持续集成期望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每日集成,也就是每日都能让代码进行上线 。当然,依托现代化的这些持续集成工具,其实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随时提交随时集成并上线 。
小组实践(二):隐喻初看 隐喻 这个词感觉很神秘呀,这个玩意是什么意思呢?比较官方的解释是 “隐喻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它用来暗示字面意义不相似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俗语来说,就是将设计模型、开发模式这些关键概念抽象化为一些比喻 。就像一个经典的说法,你能给一个完全不懂软件开发的人讲明白数据库是干什么的一样,在这其中,相信你也会使用很多的比喻 。比如说,数据库就是一个书店,我们要从这个书店中一个个的书架上找到想要书的,等等等 。
在 XP 中,隐喻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客户和程序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消化积累知识,指导设计的开发方向 。具体来说,它可以帮助我们:
  1. 寻求共识
  2. 发明共享词汇(属于我们团队与客户交流的词典)
  3. 创新的重要手段(有时候恰当的比喻能够激发更多的灵感)
  4. 描述体系结构(让抽象的概念更加好理解)
总结今天的内容多吗?还好吧,因为我们的 XP 关键实践有 13 个呢,后面还有一篇文章要继续学习的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XP 的实践完全是和软件开发密切相关的,这也没办法,毕竟 Kent Back 本身就是一名软件大师 。你知道吗?设计模式实践的先行者、《重构》作者 Martin Fowler 的好友同时也为这本书提供了不少内容、XP 和 TDD(JUnit) 的创始人,这一堆名头说的都是他 。大家别急,下篇文章我们将继续膜拜大师的作品,继续我们的 XP 之路 。
参考文档:
《某培训机构教材》
《用户故事与敏捷方法》
《高效通过PMI-ACP考试(第2版)》
《敏捷项目管理与PMI-ACP应试指南》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