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于泰山的司马迁 司马迁 重于泰山


重于泰山的司马迁 司马迁 重于泰山

文章插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句耳熟能详,经常在语文考试中出现的句子,大家知道是谁写的吗?就是他----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司马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司马迁 。
司马迁是现在的陕西韩城人,出生在公元前145年,具体死亡时间是个谜 。祖上世代都是掌管国家的史籍和天文历法的官吏 。父亲司马谈更是有着广博的学问修养,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 。为了供职方便,全家搬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来到长安后司马迁先后学习了古文,然后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对年轻的司马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司马迁在21岁那年开始了自己的旅游生活,就像现在的驴友,一路南下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大大的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和胸襟,更好的体验和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为自己后来著作《史记》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自己的老爸,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生病,此时生命危在旦夕,然后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了司马迁 。当时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之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一边勤勤恳恳的工作,一边在国家图书馆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工作,正式开始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 。这年司马迁是四十二岁 。
正在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一个巨大的灾祸即将来临 。天汗二年(前99年)大将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抗击匈奴,迫不得已,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骂声一片,群臣为了逢迎汉武帝也好,还是出于种种原因,一边倒的大骂李陵 。当时司马迁在宫内做官,应该是比较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因此武帝还专门问司马迁对李陵事件的看法,司马迁认为李陵平时为人有孝心、有忠心、有正义感,为人正直廉洁,爱护属下,投降应该是出于一时无奈,以后肯定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的 。真实伴君如伴虎啊!没想到汉武帝勃然大怒,认为其是为李陵游说,并且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就这样司马迁被判“沮贰师”和“诬上”的罪名,被判死刑!有哪种方式可以不死,一是拿钱赎罪,二是接受宫刑 。
司马迁家里没钱,也没有其他的亲戚朋友帮忙,只好选择了宫刑,这在当时的时代是为士大夫阶层所不齿的 。可是此时只有司马迁自己一人知道自己不能死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贪生怕死而是因为自己有未完成的宏伟大业啊!
司马迁出狱后,被委任为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在自己写给自己的朋友任安的信中写道“自己每次想到这件羞耻的事,身上的汗都会把衣服浸湿了”、“肠子一天不知道转多少回的痛苦”等等不一而足 。可见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是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的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创作,决不能轻易的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再说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的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 。
朋友们,最终我们也会有入土的那一天,等到我们闭眼的那一刻,回忆我们的这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会给自己的死打几分呢?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
【重于泰山的司马迁 司马迁 重于泰山】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