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有哪些并发症 腹泻后该怎样调理肠胃


发烧有哪些并发症 腹泻后该怎样调理肠胃

文章插图
【发烧有哪些并发症 腹泻后该怎样调理肠胃】一、腹泻的并发症
 1、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医学上称之为病毒性心肌炎,是腹泻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部分腹泻可由病毒引起,最常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是一种称为柯萨奇病毒的肠道病毒,它可直接进入心肌细胞造成损害,也可使机体产生某些有害物质使心肌细胞受损,导致心肌变性,还会累及心包、心内膜,若侵犯心脏起搏系统,则将危及生命 。
 2、心脑血管意外
这是造成老年人急性腹泻致死的不容忽视的并发症 。腹泻时体内大量水分和钠、钾、钙、镁等阳离子从大便中排出,水分丧失使人体处于脱水状态,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并阻塞血管,使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脑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中风 。钠、钾、钙、镁是体内重要的阳离子,除维持血液酸碱平衡外,对维持神经传导功能和心跳节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乏时可造成严重心律紊乱和猝死 。
3、低血糖
腹泻时食欲通常会下降引起摄入食物不足,此时就需要分解体内贮藏的肝糖原以维持血糖稳定,而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肝糖原贮藏转化为血糖,当血糖降低时,老人就容易出现疲乏、出汗、心悸、面色苍白及晕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症状 。正常血糖浓度为3.9~6.2毫摩尔/升,当血糖浓度低于3.0毫摩尔/升时,就会出现精神症状甚至昏迷,常引起猝死 。
4、脱水和酸中毒
是急性腹泻的主要致命原因,平时身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其余的废物需要经过水的运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 。脱水时尿量因机体内水分损失而减少,严重时甚至无尿,这就会使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减少而在体内蓄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其临床表现除呼吸改变外,还可出现疲乏无力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
二、发烧的诊断方法
1、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 。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 。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 。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 。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 。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 。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
2、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 。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为多见 。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
3、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认真系统地体格检查非常重要 。如起病缓急,发热期限与体温的高度和变化 。有认为畏寒多数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约2/3也有畏寒,说明畏寒并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 。但有明显寒战则常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肺炎双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疟疾、输血或输液反应等 。在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则少见 。一般不见于风湿热 。发热同时常伴有头昏、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无鉴别诊断意义 。但是定位的局部症状,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发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及惊厥、脑膜刺激征等,则提示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应考虑脑炎、脑膜炎 。老年患者有严重感染时,常有神志变化,而体温不一定很高值得注意 。
三、区别两种类型的发热
 1)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
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 。
2、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109/L 。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 。(正常值<10%)应用激素后可呈假阴性 。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
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 。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 。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1、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
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
3、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
四、慢性腹泻的病因是什么
(1)肠道感染:是引起慢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
①细菌感染:
A.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未彻底治愈可演变为慢性,亦可在慢性基础上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每天大便3~5次不等,可伴黏液、脓血,多有里急后重感,少数患者有左下腹疼痛 。慢性菌痢时大便培养阳性率较低,一般只有15%~30%,故应反复多次培养始能发现致病菌 。
B.肠结核:多见于青少年和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的好发部位是回肠末端或右半结肠,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症状,常与便秘交替出现 。腹泻的特点是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每天3~5次不等,重者可达10次以上,常伴有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X线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
(2)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或非感染性炎症
①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多认为是自体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国内有增多的趋势,好发于中青年 。病变主要侵犯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也可侵犯右半结肠,可分为轻、重及暴发3型 。以轻型最多见 。轻者每天大便3~4次,重者可达10余次,粪便呈糊状或稀便,常混有黏液脓血,重者仅排出黏液脓血而无粪质 。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关节痛等肠外症状 。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对诊断甚有帮助 。本病在症状发作期,经过治疗后一般可得到控制,使疾病处于缓解期,如未行维持治疗则又可复发 。
②Crohn病(克罗恩病):也属自体免疫性疾病,我国远较欧美少见,好发于青壮年 。病变可侵犯全消化道,但多见于回肠末端及其相邻近的盲肠、升结肠,腹泻的特点为每天大便3~6次不等,多为糊状或稀便,少有黏液脓血;右下腹常有压痛,有时右下腹可扪及包块,少数病人可有关节炎等肠外表现 。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本病也有症状发作与缓解的特点,疾病可迁延多年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