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有哪些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有哪些

文章插图
中国历史上 , 古人对不同时期的年龄 , 创造出各种有趣且富有含义的年龄称谓 , 如:“三十而立”、“六十花甲”等 , 古人对年龄称谓可谓是讲究到了极致 , 这些年龄称谓的背后都有什么意义呢?
引言:年龄称谓是古代人们指代年龄的一种称呼 , 对不同年龄时的指代称呼 , 可以不用具体数字进行表示 。现今我们常用年龄称谓比较简单 , 如: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及晚年 。
对比现今年龄称谓的简单化 , 古人对不同阶段年龄创造出细致化的称谓 , 从出生到百岁之后都有特定的称谓表示 , 不用直接说出自己或他人多少岁 , 一看称谓便知 , 如我们常听到的“花甲之年”、“古稀之年”等 。
古人处于不同年龄时的称谓:刚出生的婴儿:
出生三天的婴儿称“汤饼之期” , 也称为“汤饼” 。在古时候 , 刚出生的婴儿有一个习俗 , 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举行宴会 , 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吃汤饼 。
一是为了庆祝孩子的出生 , 亲朋好友送上祝贺;二是为了“洗三朝” , 出生三天的婴儿需要有经验的接生婆洗身唱祝词 , 也就是给婴儿洗澡 , 举行这个仪式也是为了大吉大利 。
三是为了“三朝礼” , 在古代 , 凡是女子生育的头胎 , 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天 , 女方母家要对女婿家赠礼 , 也就是外婆家给产妇头胎的赠礼 。一些大家族举行这种宴会还有吹嘘之意 , 编出一些话 , 表示婴儿是多么的来历不凡 。
不满一岁的幼童:
古代不满一岁以下的幼童称“襁褓” , 也有称谓为“赤子” 。因为刚出生的婴儿是很脆弱的 , 需要用被子包裹起来 , 小心照顾 。“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子 , “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 , 所以不足一岁的婴儿称谓“襁褓” 。
古代满一周岁的孩子称“初度” , 两至三岁的孩子称“孩提” , 为幼小之意 , 表示孩子处于幼年、幼儿时 , 此时的孩子也还处于襁褓之中 , 除了孩提外 , 还有“孩提包”、“提孩”等称谓 。
三岁到八、九岁的孩童:
古代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称“垂髫(tiao , 二声)” , 因为古人一般是不剪头发的 , 因“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 孝之始也” , 而古代儿童的头发短 , 不能束发 , 只能垂下去 , 所以有“垂髫”之称 。
古代孩童在幼年时也称“生小” , 表示幼小 , 七、八岁的男童和女童也称“始龀” , 这个年龄段正式孩童换牙的时期 , 乳齿脱落长出恒齿 。女孩七岁时称“髫年” , 男孩八岁称时“龆年” , 总体也称为“垂发” 。
八到十三四岁间的称谓:
这个时期的孩子称“总角” , 古代处于这个时间段的孩童 , 头发已经长到可以扎起来的长度 , 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举行加冠礼 , 便将头发分左右两半扎起发髻 , 扎成两个如同羊角的结 , 故称为“总角” 。
此时间段也到了学习年龄 , 也称“幼学” , 意为初入学的学童 。以及出外就学的年龄(外出学习一般用于贵族的孩子 , 因为也只有贵族才有支撑起孩子外出求学) , 也称“外傅” , 宫廷中教养王子、皇子为“内傅”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