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目录 史部目录源流考略( 二 )


2 史部目录形成于《中经新簿》
四部分类肇始于魏秘书郎郑默所著《中经》,其后晋秘书监苟勖在《中经》的基础上更著《新簿》 。据载:“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 。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苟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隋书·经籍志》所述更详:“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根据《隋志》的记载,其分类体系为:
一日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
二日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诸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
三日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
四日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家书 。
如果对其类目内涵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甲部收录内容同《七略》的六艺略,相当于后世之经部;乙部收录内容同《七略》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相当于后世之子部;丙部包括《七略》春秋类目所附历史书籍,相当于后世之史部;丁部同《七略》的诗赋略,相当于后世之集部 。简言之,甲、乙、丙、丁之次,即经、子、史、集之次 。
丙部所记《皇览》一书,是我国最早的类书,依今日看自当别为一类,但那时是当作历史资料汇集看待的,列之于丙部并不误 。丁部所录“图赞”是诗歌的一种,依类相从,故人丁部 。“汲家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六艺、诸子书,又有史书、文集,本应归人四部有关各类 。但是,在《中经新簿》中,苟勖却将“汲家书”归人丁部,列于诗赋、图赞之后 。可以看出,虽然与后来的四分法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苟勖已将分为四部的大框架定了下来.为四部法在我国的确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这一分类法把史学从经学中划分出来,承认史学是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独立部门,从而表明史学的兴盛发展,已经在学术领域中取得了足以与经学、诸子、文学分庭抗礼的地位了 。
到了东晋,著作郎李充又以四部分类法编制图书目录《四部书目》 。《隋书·经籍志》载:“东晋之初……著作郎李充,以助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 。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 。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李充依照《中经新簿》的分类体系,将群书分为四部,但在类目次序上作了调整,将史书归人乙部.子书归人丙部,即五经为甲,史记为乙,诸子为丙,诗赋为丁 。至此,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顺序完全确立下来 。《晋书·文苑列传·李充传》称“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 。史部由丙部升至乙部,与经部仅有伯仲之分,也说明其地位的日益重要 。
3 史部目录确立于《隋书·经籍志》
李充以后,四部分类的类目次序正式确定了下来,但仍只是以甲乙丙丁标识类名,与《七略》、《七志》等相比,还不够完善 。魏征、李延寿等人依据隋唐时的国家藏书,又参照前代有关书目编撰而成《隋书·经籍志》,沿用苟勖、李充等开创的四分法,将群书分为四部.并正式冠之以“经”、“史”、“子”、“集”之名 。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学著作 。正史二十五部,有经籍志或艺文志的只有《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七部 。其中《汉志》至《宋志》兼收前代书目,《明、清史艺文志》则断代为书,只记一朝之典籍,而《隋志》以其著录之丰富、分类之精当、体例之完备.备受后世目录学家的重视 。《隋书·经籍志》的撰写.在目录学发展史上,是一巨大贡献,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重要史志目录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