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菜典故 中国名菜典故、你知道几个?


名菜典故 中国名菜典故、你知道几个?

文章插图
名菜典故(中国名菜典故、你知道几个?)
九转大肠
此菜是清朝光绪初年 , 由济南“九华楼”首创 , 此楼烧制的大肠下料狠 , 用料全 , 先煮熟焯过 , 后炸 , 再烧 , 出勺入锅反复多次 , 直到烧煨至熟 。有一次“九华楼”店主杜某请客 , 席间有一道“烧大肠” , 品味后客人们纷纷称道 , 有说甜 , 有说酸 , 有说辣 , 有说咸 , 座中有一文人提议 , 为答谢主人之盛意 , 赠名为“九转大肠” , 赞美厨师技艺高超和制做此菜用料齐全、工序复杂 , 口味多变的特点 。此菜色泽红润 , 大肠软嫩 , 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 , 为山东的传统风味菜 。
【名菜典故 中国名菜典故、你知道几个?】八仙过海闹罗汉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庆寿宴时的第一道名菜 , 从汉初到清末 , 历代的许多皇帝都亲临曲阜孔府祭祀孔子 , 其中乾隆皇帝就去过七次 , 至于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为众多 , 因而孔府设宴招待十分频繁 , 孔宴闻名四海 , 八仙过海闹罗汉 , 便是孔府名菜之一 , 它选料齐全 , 制作精细 , 口味丰富 , 盛器别致 , 该菜取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鸡、芦笋、火腿等十几种原料为主 , 以鸡作为“罗汉” , 其中八种主料为“八仙” , 故名为八仙过海闹罗汉此菜一上席随即开锣唱戏 , 一面品尝美味 , 一面听戏 , 十分热闹 。
一卵孵双凤
一卵孵双凤又名西瓜鸡 , 为孔府名厨首创 , 用西瓜制菜始于清宫 , 孔府此菜是用西瓜和雏鸡加干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 , 其口味清鲜 , 营养丰富 , 颇有特色 , 孔令贻品尝后极为先赞赏 , 便问厨师此菜何名?厨师答西瓜鸡 , 孔令贻认为该菜制法别致 , 滋味鲜美 , 但名称不雅 , 后来他就将此菜更名为一卵孵双凤 , 即以西瓜为卵 , 两鸡为凤 , 从此该菜便成为孔府菜中的上品 。
“八宝素菜”的传说
“八宝素菜”是潮州素菜中的代表菜 , 该菜历史悠久 , 远在唐宋年间 , 潮汕一带地区 , 已有人烹制类似“八宝素菜”一类的菜肴 。“八宝素菜”用料讲究 , 它主要用莲子、香菇、干草菇、冬笋、发菜、大白菜、腐枝、栗子等八种植物性原料 , 经用上汤精心烹制而成 , 口感嫩滑、香味浓郁 。该菜冠名“八宝” , 可见潮汕人民对它的钟爱和珍视 。
“八宝素菜”既然是潮州名菜 , 在它的长期演变发展过程中 , 在潮汕地区便有不少关于它的生动传说 。其中最有名的 , 应该是流传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则传说 。据说当时曾在潮州府城开元寺举办一次厨师厨艺大比试 , 参加比试的均为在潮汕一带地区寺庙主理厨政的厨子 。在比试中便有烹制“八宝素菜”这一项内容 。
在参赛的众多厨子中 , 有一位在意溪别峰寺任主厨的厨子十分聪明 , 他深谙“八宝素菜”是一道素菜 , 但素菜一定要荤做 , 也即是这些素的原料 , 一定要用肉类去炆炖 , 素和荤结合起来 , 味道便浓郁无比 , 否则便清淡无味 。但这次比试是佛寺内的比试 , 比试时是绝对不能携带老母鸡、排骨、猪肉之类的东西进开元寺的 。怎么办呢?这位厨子苦思良久 , 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在比试的前一天 , 他在自家中先用老鸡母、排骨、赤肉熬了浓浓一锅汤 , 然后把一条洗干净的毛巾放进锅中煮 , 再把毛巾晾干 。第二天比试的时候 , 他把这条毛巾披在肩上 , 手提一竹篮 , 篮中盛着莲子、香菇、冬笋、白菜等类原料走向开元寺 。开元寺把门的和尚检查了他篮中的东西 , 没有发现有肉类的东西便放他进去 。
开始烹制“八宝素菜”这道菜时 , 这位厨子便把肩上的毛巾放进锅中煮片刻 , 让毛巾中的肉味全溶解到锅中再把毛巾取出 。结果这位厨子烹制的这道“八宝素菜”获第一名 。
“素菜荤做”是烹制潮州素菜的关键 , 从这一传说 , 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潮汕人民很早就已经掌握到烹制潮州的规律 。
佛跳墙的由来
佛跳墙是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肴 。据传 , 此菜起源于清朝末年 , 福州扬桥巷官银局的一位官员 , 在家中设宴请布政司周莲 , 官员夫人亲自下厨 , 选用鸡、鸭、肉等20多种原料放入绍兴酒坛中 , 精心煨制而成荤香的菜肴 , 周莲尝后赞不绝口 。事后 , 周莲带衙厨郑春发到官银局参观 。回衙后 , 郑春发精心研究 , 在用料上加以改革 , 多用海鲜 , 少用肉类 , 效果尤胜前者 。
一八七七年 , 郑春发开设了"聚春园"菜馆后 , 继续研究 , 充实此菜的原料 , 制出的菜肴香味浓郁 , 广受赞誉 。一天 , 几名秀才来馆饮酒品菜 , 堂官捧一坛菜肴到秀才桌前 , 坛盖揭开 , 满堂荤香 。秀才闻香陶醉 。有人忙问此菜何名 , 答:尚未起名 。于是秀才即席吟诗作赋 , 其中有诗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 , 佛闻弃弹跳墙来 。"众人应声叫绝 。从此 , 引用诗句之意:"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 。
东坡肉的来历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 , 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 。就是在烹调艺术上 , 他也有一手 。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 , 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 , 苏东坡的烹调 , 以红烧肉最为拿手 。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是:"慢著火 , 少著水 , 火候足时它自美 。"不过 , 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 , 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 。他上任后 , 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 , 疏湖港 , 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 , 并建桥以畅通湖水 , 使西湖秀容重现 , 又可蓄水灌田 。这条堆筑的长堤 , 改善了环境 , 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 , 又增添了西湖景色 。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
当时 , 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 , 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 , 到了春节 , 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 , 来表示自己的心意 。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 , 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 , 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 , 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 , 连酒一起 , 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 。他的家人在烧制时 , 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 , 更加香酥味美 , 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 , 可口好吃 。众口赞扬 , 趣闻传开 , 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 , 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 , 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 。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 , 供应于世 ,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 遂流传至今 。
夫妻肺片
相传当年成都少城附近 , 有一男子名郭朝华 , 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牛肺片为业 , 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 , 走街串巷 , 提篮叫卖 。由于他们经营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 , 风味独特 , 深受人们喜爱 。为区别一般肺片摊店 , 人们称他们为“夫妻肺片” 。夫妇二人设店经营后 , 在用料上更为讲究 , 以牛肉、心、舌、肚、头皮等取代最初单一的肺 , 质量日益提高 。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风味 , “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