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电影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解构


额尔古纳河右岸电影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解构

文章插图
额尔古纳河右岸电影(全方位多角度,深层解构)
一部20万字的小说,涵盖了极其深广的思想内容,同时又采用诗化的语言,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 。迟子建的写作,从来不以情节取胜 。《额尔古纳河右岸》也不例外,但她却有着比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澜壮阔的剧情更吸引人的东西 。她教人读后陷入沉思、不自觉地回味,甚至掩卷叹息 。大的方面,这部小说具有史诗性质;于细节上,她又呈现出女性视角下独特的生命体验 。
全书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构 。因此,我想在本文中试着从小说内容涉及的人物、自然、历史、文化及写作语言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希望可以为没读过的朋友提供参考,也欢迎读过的朋友交流探讨 。
人物:与大自然最亲近的一群人 小说以倒叙的手法结构全篇 。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是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 。在“我”90岁高龄时,通过回忆的方式,用一整天时间,向读者讲述了“我”所见证的这个民族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 。
书中描写了众多善良、淳朴的鄂温克人,也有少数与其有过交集的外族人 。他们沿袭着祖先的传统,在广袤的大兴安岭森林腹地,过着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 。我时常想,若是没有迟子建倾注深情的写作,这样可爱的一群人,这个弱小的民族,可能直至消亡,还依旧鲜为人知 。
在大山里,他们享受自然恩赐的同时,也饱受着一切自然条件下不利因素的影响,甚至灾难,甚至死亡 。而死亡,也是这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事件之一 。除此外,书写最多的,是他们为生存而付出的艰辛,以及和大山之外的青年男女间们一样的情感纠葛 。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饱满,各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全都善良、淳朴、敬畏自然、热爱森林中的生活 。
为保护驯鹿,老达西徒手与狼决斗,为此而失去了一条腿;伊万那强壮的体魄和有力的双手,是鄂温克人力量的化身;还有森林中长大的孩子们,他们夏天与花草、蝴蝶为伴;冬天踏着白雪、骑着驯鹿,跟大人们一起狩猎迁徙 。就这样快乐而顺其自然地成长,然后有了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后代 。也有的孩子,因出生在寒冷的冬天而夭折,于是就像凋零的花朵,被装进白色布袋,安置在向阳的山坡上……
在一次访谈中,迟子建自述写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时,进入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好状态,达到令人着迷的奇妙境界 。所以她说不忍心将小说写完,写完后便有一种特别的失落感 。觉得是跟自己最想相处的一群人告别了,并且那样的一种环境,也是她不忍心离开的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尼采的话:“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我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便深感迟子建的作品,就是她倾其心血的真情表达 。所以读至最后一页,我便能体会到作家所说的那种不忍与书中人物告别的失落感 。
自然:再见,驯鹿!再见,森林!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读完全书,回头再看小说开头的这句话,便可体会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迷人境界 。小说中描述的自然环境,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森林中交织着大大小小的河流,它们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 。而这样的环境,也与我童年生活过的小兴安岭地区十分相似 。
和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不同,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山上各种树木、花草的名字;还认识不同的蘑菇、野菜、野果子等,懂得它们之中哪些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 。所以,鄂温克人就是在这样的自然母亲的哺育和教诲下成长,并学会了独立生活 。
除去长期与他们相伴的驯鹿外,森林里还有大量野生动物 。有体型巨大的堪达罕(驼鹿),有黑熊和狼,以及温顺的小鹿、狡猾的山猫、可爱的水狗、野兔、山鸡、会采集蘑菇的小灰鼠等 。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才使得鄂温克这个有着“最后的狩猎部落”之称的游猎民族,长久地得以生存繁衍 。
最重要的是,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鄂温克人比谁都懂得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每次搬迁营地,他们都会将生活垃圾深埋;建造“希楞柱”也从不砍伐大树,尽量不破坏植被 。每次出猎,哪怕是冬天,够一个星期的食物储备后,便绝不贪多滥杀 。他们的精神世界因自足而富足,并满足于“活在当下”的生活 。
可就是这样一群人,最终却要被迫告别山林,结束他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 。他们没有犯错触怒上帝,却要像亚当和夏娃那样被逐出伊甸园 。不唯人类,他们最忠诚的朋友驯鹿,也被带到山下圈养 。后来鄂温克人不忍心看着他们的朋友死去,驯鹿才被善良的人们放归山林 。可是,没有了驯鹿相伴,住在所谓文明人的房子里,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书中的“我”这样说道: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 。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 。
历史:掌握在外民族手中的命运 额尔古纳河,现在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界河 。可历史上,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前,它还是中国的内河 。书中说,鄂温克人的祖先,其实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左岸,在美丽的拉穆湖(贝加尔湖)边上 。后来是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俄军逼迫他们来到右岸的 。
尽管他们生活在大山深处,追逐猎物或驯鹿食物资源而行走迁徙,仿若与世隔绝 。可实际上,当时代的一切动荡、变革、及风云变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一不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在我看来,《额尔古纳河右岸》不愧为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因为透过鄂温克这个弱小民族的消亡史,便可以反观从故事开头到本世纪初,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
小说中的历史,最浓墨重彩描写的是日本侵华、东北沦陷时期 。从尼都萨满为吉田跳神后死去开始,所有的年轻人被要求下山接受军事管制和训练 。这种影响直至抗战结束,日本人离开中国 。而后的各种运动,以及那场众所周知的浩劫,本应远离纷扰的鄂温克人都未能幸免 。直至最后,数以万计的伐木工人进入大兴安岭,森林资源被无情砍伐 。而鄂温克游猎部落,却被以保护生态为名,安排下山定居 。所以在小说接近尾声时“我”说:
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 。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相比,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 。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
对于森林被乱砍滥伐的记忆,我本人是感同身受的 。我曾经生活的地方,有个巨大的贮木场,森林中伐下山的原木,就是由此处进行检尺、分类,或深加工,或直接运往各地 。几十年来,眼见着先前那望不到边、堆积成山的木材,一根根的直径甚至两个人难以环抱,到后来仅成人大腿粗细的小树,他们竟也砍倒运下山来 。最后,山空了,场地废了,野生动物消失殆尽 。这样的历史,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而纵观鄂温克这个弱小民族的历史,俄国人令他们迁徙,日本人使他们遭到迫害,文明世界又让他们最终消亡!他们的命运似乎从未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不禁令我思忖,到底什么才算文明?文明就是远离自然,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吗?以及文化是该多元共生,还是由处于优势的一方强行主导?
文化:神秘的萨满教,万物有灵 萨满教是源自渔猎时代的原始宗教,它的理论根基就是“万物有灵论” 。所以在鄂温克人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大树有树神,太阳、月亮、风雨、雷电都有神 。也因而他们的生活随遇而安、从不抱怨,知足、简单 。
好比我们电视上看过的“荒野求生”类节目,自然状态下生存,并非想象中那般诗意、美好,实则充满艰辛 。但面对艰苦的环境,鄂温克人却能快乐而知足地生活 。他们围着篝火跳舞,随口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谣,歌声低沉而苍凉 。分享食物时,他们脸上总会洋溢出发自内心最真挚的笑容 。
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直接导致小团圆媳妇死亡的,是那场代表着愚昧无知的“跳大神”活动 。而在迟子建笔下,氏族中萨满的跳神行为,却被赋予无比神奇的力量 。尼都萨满的“神力”可以让一只驯鹿幼崽代替人死去;妮浩成为萨满后,每次通过跳神救活一个人,就要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
显然,二者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萧红揭示底层民众的愚昧无知;迟子建则歌颂人心的虔诚,表达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同时这些又都是万物有灵思想的形象体现 。
但不同于《百年孤独》中现实与虚幻杂糅、怪诞中突显真实的手法,《额尓古纳河右岸》的时空是合乎理性的,其神秘力量的显现,是完全基于现实的,为此给小说增添了一层引人入胜的浪漫色彩 。
语言:哀而不伤,诗一般的空灵之美 其实迟子建的作品,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独特的、充满空灵之美的小说语言 。尤其是在描写森林、大地、河流,以及驯鹿和野生动物的时候,即便不去刻意抒情,却仿佛在文字中寄予了无限的深情 。鲜明的色彩、形象化的声音和充满想象力的比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将人与自然万物,在精神层面上高度融合 。而描写死亡及苦难时,又能始终保持着哀而不伤的整体基调,这点也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一再强调的 。
《额尓古纳河右岸》的思想内容、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鲜为人知的古老民族、多彩的动物世界,以及和这一切息息相关的,那厚重的历史、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等,都是作家通过这种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仿佛不经意间娓娓道来,便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意趣盎然而又温婉细腻的艺术世界 。
结语 以上几点,是我对这部茅盾文学奖力荐、豆瓣9.0高评分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简单概括和不完全总结 。全文不到4000字,阅读预计10分钟左右,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
【额尔古纳河右岸电影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解构】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