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中国诺贝尔奖”公布,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中国诺贝尔奖”公布,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

文章插图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中国诺贝尔奖”公布 , 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田刚教授介绍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评奖情况 。
2018 未来科学大奖
Future Science Prize
生命科学奖 | 李家洋 , 袁隆平 , 张启发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中国诺贝尔奖”公布,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奖!】物质科学奖 | 马大为 , 冯小明 , 周其林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林本坚
9月8日 , 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 , 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共同获得生命科学奖 , 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共同获得获物质科学奖 , 林本坚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 , 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 , 下设“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 , 单项奖金100万美金 。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 , 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 , 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 , 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 , 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
生命科学奖 | 李家洋 , 袁隆平 , 张启发
李家洋 , 袁隆平 , 张启发(从左至右)
获奖理由:
奖励他们系统性的研究水稻特定性质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
李家洋 , 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县 , 植物分子遗传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曾任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
研究方向: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的分子遗传学 , 主要以粮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拟南芥等为材料 , 重点研究植物生长素和独脚金内脂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和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 , 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 , 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 。
袁隆平 , 1930年9月生于北京 ,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 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 ,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研究方向: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 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 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 , 
张启发 , 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 , 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 ,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水稻功能基因组;水稻生物信息学;绿色超级稻
三位科学家将平分100万美元的奖金 , 值得一提的是 , 袁隆平在获奖的前一天 , 刚刚过完88岁的生日 。
物质科学奖 | 马大为 , 冯小明 , 周其林
马大为 , 冯小明 , 周其林(从左至右)
获奖理由: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 , 为合成有机分子 , 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
马大为 , 1963年9月生于河南省社旗县 , 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
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 , 蛋白激酶 , 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
冯小明 , 1964年2月生 。1988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 。2013年12月 ,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 化学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和新策略等核心和挑战性问题 , 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以廉价易得的氨基酸为原料 , 基于双功能催化策略 , 设计合成了多种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 , 实现了一些难以实现的重要不对称反应 , 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 。
周其林 , 1957年2月生于江苏南京 。1982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 , 1985年、1987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 。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Max-Planck高分子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学和美国Trinity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 回国后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研究方向:(1) 不对称催化 , 包括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 , 开发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2) 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3) 手性药物合成 。
马大为获得全额奖金的二分之一 , 另一半奖金则由冯小明与周其林分享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林本坚
林本坚
获奖理由:
奖励他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 , 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 , 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 。
林本坚 , 台湾中研院院士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前研发副总经理 。他是东南亚华侨 , 少年时代赴台湾求学 , 1970年加入IBM , 2000年加入台积电担任高级董事 , 2011年起担任台积电有限公司副总裁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IEEE终身研究员和SPIE研究员 。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称 , 假如没有林本坚及其团队 , “台积电的微影(半导体关键制程之一)不会有今天这规模 。” 当时 , 随着半导体制程往下演进 , 关键制程之一的微影 , 也得持续缩短光束波长 。一直以来 , 业界习惯以空气为媒介 , 是“干式”的微影 , 但此技术却已“撞墙” , 在一百五十七纳米波长卡关 。而当时任职台积电的林本坚却跳脱框架 , 退回一百五十七纳米波长的上一世代 , 改用水做为介质 , 发展出“浸润式微影”技术 , 让光束波长一举缩短至一百三十四纳米 , 突破瓶颈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