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滑|冬奥名将访谈录|张会:当观众比当运动员更紧张


速滑|冬奥名将访谈录|张会:当观众比当运动员更紧张
文章图片

近日 , 冬奥冠军张会接受专访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远征 摄
回望中国体育代表团冬奥参赛史 , 单届获得5金的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无疑是最美好的回忆 , 那年的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则是最为荡气回肠、让人血脉贲张的时刻 。 王濛、周洋、张会和孙琳琳 , 成为国人津津乐道的“四朵金花” 。
作为“四朵金花”中的一位 , 张会的国家队生涯并不长 , 战绩却极其辉煌 , 她庆幸赶上了温哥华的冬奥周期和王濛的时代 。 褪去冬奥冠军的光环后 , 张会顺其自然回归普通人的生活 , 到北体大求学 , 结婚生子 , 到国外交流学习 。
受到老队友王濛的召唤 , 她又毅然回到国家队执教两年 , 即使目前只是旁观者的角色 , 张会也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充满期待 , “家门口的比赛 , 希望我们不仅实现全项目参赛 , 还能全项目开花 。 ”

速滑|冬奥名将访谈录|张会:当观众比当运动员更紧张
文章图片

20岁那年 , 张会敲开了国家队大门 。 受访者供图

逐梦
刚上冰不识“短道” , 12年苦练滑上冬奥舞台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黑龙江哈尔滨的孩子“上冰上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 出生于1988年3月的张会也不例外 。
上小学时 , 张会代表班级参加夏季运动会 , 凭借跑步的天赋入选校队 , 到了冬天 , 自然而然地开始“上冰” , “当时家里条件比较艰苦 , 体育老师带着我夏天跑步 , 冬天滑冰 , 可能体能和平衡感都比较好 , 就一直滑下去了 。 ”
那年 , 张会只有10岁 , 还不知道什么是短道速滑 。 直至2002年冬奥会 , 杨扬拿到中国队冬奥首金 , 教练觉得短道速滑可能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重点 , 在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之间 , 14岁的张会与父母商议后选择了短道速滑 。
年少的张会起初并不清楚将来要做什么 , 只是闷头苦练 。 每天下午4时多放学 , 她背着书包和冰刀到县体校 , 巨大的探照灯照着冰场 , 她在场上一圈圈地滑 , 再走夜路回家吃饭、写作业 , 假期也从未间断 。
为了支付张会的学费、训练费、器材费 , 家里几乎一直是负债状态 , 如果说有目的 , 张会只是想靠滑冰改善家里的条件 , “当时知道专业队出成绩后会发工资 , 能做的只有埋头训练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2006年至2007年 , 张会接连拿到几个全国冠军 , 20岁那年 , 她敲开了国家队大门 。
国家队的竞争是残酷的 。 从小习惯了独来独往、自己训练 , 猛然进入国家队的大环境 , 张会面临着巨大的沟通压力 , 她需要快速融入团队 。 身处首都体育馆的训练基地 , 张会的室友是刘秋宏 , 训练时的队友有王濛、周洋、孙琳琳 , “面对的是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 。 ”
她首先要做的是不被淘汰 , 站稳脚跟 , 然后才有参加世界杯、世锦赛、冬奥会的机会 。 2009赛季和2010赛季 , 凭借严格的自我要求和刻苦训练 , 张会成为女子接力队不可或缺的主力 , 也顺理成章地站上冬奥会舞台 。

速滑|冬奥名将访谈录|张会:当观众比当运动员更紧张
文章图片

张会讲述冬奥会夺冠的幕后故事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远征 摄
底气
赛前没想过冠军旁落 , 曾经的伤痕是最佳勋章
温哥华冬奥会前 , 虽然杨扬、王濛先后在2002年和2006年冬奥会短道速滑赛场摘金 , 但韩国短道速滑队依然是该项目的霸主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