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露|王春露:台前到幕后不变冰雪情( 二 )


北青报:在您的运动生涯中 , 还有特别难忘的比赛经历吗?
王春露:那要算是1998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世锦赛 。 当时由于日本方面停止对于中国短道速滑队的赞助 , 我们连统一的比赛服都没有 , 最后我们8名队员(4男4女)商量着去服装市场花50元钱买一身衣服 , 回来还自己绣上国旗 。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在那届比赛中获得12枚金牌中的9枚 , 从那时候开始 , 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国际上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
执教经历
“把自己在国外积累的那些经验带回来”
北青报:您退役后曾去国外执教 , 在指导后辈方面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王春露:2003年 , 我来到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学习并执教 。 一方面来说 , 我要学习语言以尽早融入当地的生活 , 另外一方面 , 还要在当地的俱乐部中担任助理教练的职务 , 承担一些执教工作 , 可以说在那学习的时间 , 让我积累了一线执教的经验 , 这对于我后来回到国内担任领队 , 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
北青报:既然一开始语言沟通方面存在困难 , 你是如何与队员或者学生交流并指导他们的呢?
王春露:这是个好问题 。 首先我认为体育运动在很多层面是相通的 , 虽然刚开始去的时候直接的语言沟通存在障碍 , 但我可以通过一次次的示范以及一些肢体动作的表述去指引这些学生 , 他们的理解能力很强 , 毕竟都是有基础的学员 。 当然 , 我也在快马加鞭地学习英语 , 这个时间并没有很长 。
北青报:您为何会选择回国做中国短道速滑队的领队呢?是不是为此放弃过一些东西?
王春露:是的 , 因为我还是难舍这份“短道情” 。 当时冬运中心的相关领导联系到我 , 希望我能回归担任领队 , 其实我那时在加拿大的生活已经步入正轨 , 很享受在那里工作的氛围 , 但确实还是想为中国的短道事业做一些贡献 , 同时把自己在国外积累的那些经验带回来 , 让大家一起学习和进步 。 比如当时队伍在成绩上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 但在宣传报道方面却有所欠缺 , 外界并不了解我们短道队那种能征善战的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 这些内容我们需要通过媒体让大家清楚 , 这是我工作职责中的一方面内容 。
冰雪普及
3个月每天问自己什么叫“大众冰雪”
北青报:聊聊您出任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大众冰雪部部长之后做的冰雪普及工作吧 。
王春露:从竞技层面到大众层面 , 这确实是个不小的变化 , 同时也是个挑战 。 我刚接触这项工作的时候 , 曾经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3个月 , 每天都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 什么叫做“大众冰雪”?其实就是要做冰雪运动的“普及” 。 这种角色转化确实需要时间 , 后来经过多方的努力 , 我们陆续策划50多场大家感兴趣的大众冰雪赛事 , 收到很好的效果 。 为了能方便在雪上项目的工作 , 我学会滑雪 , 这算是另外一种技能的获得 。
北青报:作为短道速滑人才 , 您后来“跨项”管理冰球项目 , 那么 , 这些年中国冰球运动发展的现状如何?
王春露:上世纪80年代 , 中国冰球 , 尤其是中国男子冰球一度表现得十分出色 , 但后来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 2015年北京获得冬奥会的主办权之后 , 近几年 , 冰球发展得很快 , 尤其是北京 , 现在北京参与冰球的青少年有几千人之多 , 发展趋势还是很好的 。
对于冰球来说 , 走什么路 , 找准定位是最关键的 , 比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冰球水平虽然很高 , 但考虑到中国运动员在身体素质上和他们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 因此美加的冰球培养模式和战术体系并不适合中国 , 相比之下 , 我们可以借鉴北欧的风格和体系 , 比如芬兰和捷克 。 具体到人才培养 , 还是要让他们理解体育项目的精髓——“育人”功能 , 让年轻人了解到冰球是“勇敢者的游戏” , 通过项目的训练能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得到锻炼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