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着陆坡造雪像“撒胡椒面”储备3万吨水4吨盐应对融化( 三 )


此外 , 冬季两项区域还有5个景观湖 , 蓄水量5万吨 。 雪季后期融化的雪水会有一部分通过地下的管网重新回到蓄水池和景观湖中 , 除了考虑赛事用水外 , 蓄水池的水还用作绿化景观和农业灌溉 , 做到可持续利用 。
面对面
中国造雪20年:从树林里背雪覆盖赛道 , 到自主研发造雪系统
魏庆华
张家口古杨树场馆群山地运行经理 。 黑龙江人 , 出生在张广才岭的林区 , 作家曲波笔下的林海雪原 , 是国内最早接触造雪工作的一批人之一 。 他见证了20年来中国造雪的变化:1996年 , 我国举办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 , 把林子里的降雪用编织袋背出来再覆盖到雪道上 , 相当于“靠天吃饭” , 现在 , 中国已经有了自主研发造雪机公司 。
生在林海雪原 , 与冬奥结缘
南都:您是如何与冬奥结缘的?
魏庆华:我是黑龙江人 , 出生在张广才岭的林区 , 那里也是曲波笔下的林海雪原 , 可以说在冰天雪地中长大 , 我也酷爱滑雪运动 。 1992年我大学毕业到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工作 , 一干就是10年 。 2001年我离开家乡 , 先后到北京南山雪场、张家口万龙雪场工作 , 直到后来到云顶乐园担任副总裁兼滑雪场总经理 。
2011年 , 张家口云顶乐园参与到冬奥相关的准备工作中 , 我作为雪场总经理也在冬奥会雪上赛场的选址方面做了一些报告工作 。 从前期编写报告到后来的筹办 , 我都全程参与 。 到了2019年6月24日 , 我们的山地运行团队已经进入场馆第一线工作 。
南都:您所在的造雪团队有多少人?
魏庆华:我们造雪团队目前是52人 , 不光有一流的设备 , 还有专业的人员 。 在过去的两个雪季的测试赛中 , 我们对造雪、维护都经受住了考验 , 保证能为冬奥会造出高品质的雪 。
南都:山地运行团队还有一项工作内容是安全防护?
魏庆华:安全防护指的是在赛道的转弯下坡处 , 运动员有摔倒危险 , 我们要在一些地段设置必要的防护网和保护垫 。
山地运行团队也会参与到突发情况的处理中 。 运动员摔伤后 , 我们在场地会辅助医疗保障队伍第一时间进行救助 , 造雪工会以雪地摩托车司机的角色参与到医疗团队的工作中 。
从靠天吃饭到自主研发造雪机
南都:我国造雪技术历程是什么?
魏庆华:我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 , 雪场没有造雪系统 , 就是“靠天吃饭” 。 我还记得我们国家举办1996年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时候 , 把林子里的降雪用编织袋背出来 , 再覆盖到雪道上 。
我真正接触到造雪是2001年在北京南山雪场的时候 , 当时从奥地利的公司进口了一套整装的造雪系统 , 我全程参与了这一套系统的安装 , 第一次对造雪有了深入的了解 。
我国也有研发造雪机的公司比如卡宾造雪机、河南诺泰克造雪机等 , 和此前相比取得了很大进步 。
南都:国内在造雪系统上一直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 , 原因是什么?
魏庆华:首先 , 在技术细节上 , 我们还要做相当多的功课 , 像水的雾化以及临界造雪、成雪质量等 , 还要继续追赶 。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北京冬奥会举办后 , 市场的需求会更强烈 , 供给也相应跟进 。 现在我们国家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推广冰雪运动 , 包含室内已经有大大小小近800家雪场 , 特别是南方地区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 让更多人接触到了滑雪项目 。
采写/摄影:南都采访人员 王凡 部分由受访者供图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