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迎新:我是奥运摄影官( 二 )


开幕式前 , 我们要实施“KillSeats”计划 , 这个计划的英文直译叫作“杀座位席” , 一听就知道与票务部门协调起来有多难 。
开幕式有贵宾、赞助商、观众 , 他们对票务需求很大 。 安排摄影采访人员位置在观众座位席 , 意味着几百张票不能售卖 。 开幕式入场票是预售的 , 如果你不提前策划预留 , 一旦售出 , 摄影采访人员就无法多角度拍摄和传播开幕式盛况 。 但你“杀”人家要买的票时 , 就得一个一个解释清楚为什么采访人员需要这个座位 。
2008北京奥运会 , 摄影采访人员在他们的位置拍摄完成后 , 就可以在座位上用VLAN光纤专线传输给看台编辑 , 实现现场发稿 。 这也是奥运会第一次实现VLAN即拍即传 。
书中有很多照片都是首次展示 , 它们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史性的时刻 。
这是一部以我个人视角呈现的影像志 。 做体育摄影采访人员的那些年 , 我用镜头见证了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刻的激情与沸腾 , 见证了盐湖城冬奥会上杨扬夺冠、中国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 见证了雅典奥运会夺冠后身披国旗、挥舞拳头、气势冲天的刘翔……这些都是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历程中的高光点 。 同时 , 对这些运动员的成长经历进行持续性关注和拍摄 , 也是我当时拍摄的一个重要内容 ,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坚持、坚韧的奥林匹克精神 , 对当下的我们尤其是年轻人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

赵迎新:我是奥运摄影官
文章图片
2001年7月13日 , 中国申奥代表团在获胜后欢呼雀跃 。 赵迎新摄
作为曾经的体育摄影采访人员 , 我也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 1994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上 , 没有中国采访人员的摄影位置;2001年 , 在莫斯科报道北京申奥时 , 国际奥委会最后的投票表决会场 , 只有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等国际通讯社的采访人员可以进入采访 , 而作为新华社采访人员的我只能在电影厅通过电视屏幕观看 。 20多年过去了 , 如今新华社已经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 , 是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一员 , 在国际比赛中拥有永久性拍摄特权 。
这两部分就是全书的核心内容 。 当然 , 书中还包括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营团队的幕后故事 , 以及对二十年前自己身为新华社体育摄影采访人员经历和拍摄的运动员训练和生活日常 。

赵迎新:我是奥运摄影官
文章图片
2002年2月16日 , 中国选手杨扬在盐湖城第19届冬季奥运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领奖台上向观众致意 。 赵迎新摄
这本书除了个人记忆、感受外 , 还有很多可读性很强的资料?
对 , 介绍了一些体育摄影中的常识 , 例如在田径赛场上的“地沟” , 藏在网球场上的“隐秘小窗” , 奥运会摄影采访人员注册证件的小常识 , 90年代拍摄“温网”时怎么占小便宜省钱等 。 这些其实也都间接勾勒出我个人职业摄影生涯的成长历程 。

赵迎新:我是奥运摄影官
文章图片
雅典奥运会上 , 刘翔第一个冲过终点 , “迎风飞翔” 。 赵迎新摄
担任摄影采访人员的那些年 , 不断目睹并感受着体育事业中不可避免的伤痛、汗水 , 以及带给我们的能量和激情 。 我希望能以诗歌感性地对漫长岁月里积累的情感进行表达 , 正如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说:奥运是对过往的朝拜 , 对未来的信任 。

赵迎新:我是奥运摄影官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