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区|NBA数据统计的利与弊:本意是服务比赛,但很容易混淆事实( 三 )


对于不同目标的球队来说 , 虽然A球员进攻效率高 , 但是不一定价值就高于B球员 。 比如一支争冠球队 , 已经有很多得分点 , 就缺一个执行高难度攻坚的得分手 , 那么B球员对于他们来说 , 才是最需要的 , 如果引进看似进攻高效的A球员 , 他们距离夺冠永远都会差那么一段距离 。
▼数据统计的盲区
除了上述的各种局限性 , 数据统计还存在很多盲区 。
1、进攻数据的盲区

比如在进攻端 , 有些“聪明”的球员会挑选轻松得分的机会 , 把那些相对困难的出手留给队友 , 这样一来 , 自己的得分和命中率都能得到保证 。
也许有球迷很说 , 挑选轻松的得分机会也是一种能力 , 而且说明进攻选择合理 。 但是不要忘了从比赛整体角度出发 , 一场比赛中 , 一支球队所有的出手 , 一定是由简单、中等、困难不同级别的出手组成 。
作为球星 , 价值的体现就是去完成那些困难的出手 , 把简单的出手留给角色球员 , 但如果一名球星反过来 , 总是抢着出手简单的投篮 , 反而把困难的投篮留给队友 , 这样得来的高效数据 , 又有何意义呢?
2、防守数据的盲区

再比如防守端 , 这其实是数据统计最大的盲区 。 目前防守效率主要参考还是看盖帽、抢断这些基础数据 , 先进一点 , 再加上限制对位球员命中率和对位得分正负值等 。
但这些数据统计都只能片面地体现防守能力 , 实战价值更高的身体对抗、无球跟防 , 协防补位等多个层面 , 数据根本无法体现 。
因此NBA中有一些球星 , 在这些数据统计无法体现的防守环节上 , 体能是能省就省 , 而在篮板、盖帽、抢断上 , 拼着防守失位也要去争取 。
这种本末倒置的球风 , 往往会得到不错的防守效率 , 反而是那些不惜体能 , 在防守端用身体去消耗对手的球员 , 最终的防守效率不怎么好看 。 而实际上 , 后者才是防守大闸 , 前者可能是防守黑洞 。
▼数据统计的不可替代性

最后我们要问 , 为什么明知道数据统计存在这么多漏洞 , 大家还都以此为评价依据呢?答案其实很简单 , 因为NBA比赛太多看不过来 。
这不是在开玩笑 , NBA一年的常规赛总场次高达1230场 , 加上季后赛就更多 , 别说普遍的球迷 , 就是以NBA为生的职业记者、评论员也不可能关注全部比赛 , 或者说大家都只能观看一小部分比赛 。

但是基于职业要求 , 对NBA的解说、报道、分析、评奖等多方面 , 还需要评论员和记者们去完成 , 这样一来 , 他们只能通过数据统计 , 来衡量所有球员之间的强弱对比 。
而对于球迷来说 , 更是需要用数据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 因为作为业余爱好者 , 别说比赛 , 集锦都看不过来 。
但数据毕竟是为人服务的 , NBA的数据统计也是比赛的辅助环节 , 绝不是用来给比赛和球员定性的 。 如果完全迷信数据统计 , 把这些数字和公式当成真理 , 最后不仅会远离比赛的真实情况 , 也失去了欣赏体育比赛原本的魅力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