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冬奥保障|冬奥战衣里藏着哪些“黑科技”

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 , 运动员“战衣”也已经崭露峥嵘!
充满速度与激情的冰雪运动 , “快、护、美”正是运动员“战衣”研发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特邀专家、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及其团队向采访人员揭秘其中细节 。
“快”:新面料实现超10%减阻率
速度对运动员来说首先是体能、技战术 , 对研究团队来说 , 则是和风进行对抗 。
减阻是个艰巨的课题:从建立数据模型 , 选定减阻部位 , 再到根据每个项目特点寻找合适面料 , 还要确定最适合的制造方法 。 刘莉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筛选面料 , 还在风洞做了150种以上面料的筛选 。
最后 , 团队也选择了稳定的经编织造方法 。 新面料在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等竞速类项目中 , 实现了10%以上的减阻率 。
“护”:防冲撞防切割全方位抗寒
冬季项目普遍速度非常快 , 雪橇、雪车类项目甚至能达到150公里/小时 , 冰上项目也可达40公里/小时以上 。 无论是冲撞类伤害 , 还是冰刀引起的割伤 , 都应当引起重视 。
刘莉团队对应开发了许多防护护具 , 应用于高山滑雪、大跳台等项目中;针对冰刀类伤害 , 则选择新型防切割的面料 , 主要应用于短道速滑项目 。
保暖在历届的冬季项目比赛服研发中并不“受关注” 。 但赛前、赛后、日常保障保暖非常重要 。 刘莉及研发团队为雪上项目用羽绒和一种化纤复合材料设计的保暖装备作为运动员抗寒的坚固“堡垒” , 吸湿之后仍然能保持其保暖能力 , 这是大多数的鹅绒和鸭绒无法做到的 。
此外 , 还有一种主动加热的内循环保暖系统 , 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 在零下30℃的环境下 , 这套设备可持续作业8小时以上 , 全方位保护人体 。
“美”:传统与现代兼具的艺术感
花样滑冰中 , 比赛服的美观性是一大重点 , 服饰的设计还和比赛所选取的音乐息息相关 。 今年冬奥会 , 运动员更多选取有中国特色的曲目 。 为尽可能地展示中华文化 , 花样滑冰的比赛服也相应尝试了更多的中国元素 。
刘莉从中国传统服饰中汲取灵感 , 选择合适衣样做一些更具有舞台艺术感的变形 , 再移植到花样滑冰比赛服上 。 冬奥会比赛服颜色更多使用了中国色彩 , 装饰花纹也选用中国纹样 , 甚至结合许多非遗技艺 。
刘莉说 , 这些应用于冬奥战服的科学技术 , 更容易转化为民用 。 随着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 希望高水平科技装备最终走向寻常百姓家 。
来源 客户端 冬奥会刊|采访人员 代丽丽实习生 张雨凡
编辑 耿寅昕
流程编辑 刘伟利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