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条奥运标准赛道“雪游龙”背后的“上海造”( 二 )


中国首条奥运标准赛道“雪游龙”背后的“上海造”
文章图片
喷水一旦开始 , 就必须连续作业 。 “雪游龙”一旦启动制冰 , 就需20名国内制冰师、16名国际制冰师连续7天24小时不间断配合作业 。 整整五厘米厚的冰道 , 是制冰师们往返上千次的“结晶” 。
冰面完成后 , 工作仍未结束 。 每次滑行过后 , 冰面难免受损 , 制冰师们就要补冰、修冰 。 此时 , 冰面温度尤为关键 。 一旦温度过高 , 就会容易起霜 , 冰霜会捕捉气泡 , 当这些气泡向外移动便会造成小凹痕 , 影响运动员滑行轨迹 , 甚至危及生命 。
此时 , 制冷系统运维师傅们就要与制冰师们搭档合作 , 一起调整完善冰面温度 。 成千上百次的磨合历练 , 默契渐成 。 如今 , 54个独立制冷段的温差已能成功控制在1度以内 。
研发:混凝土新材料 , 能承受400余次冻融循环
宛若游龙的造型远观震撼 , 但在此前施工环节 , 项目团队却也面临超乎想象的难——16个弯道倾斜角度各异 , 如何确保相同密实度、成型精度?对冬奥会“速度担当”雪车雪橇项目而言 , 赛道每个曲面、每处细节 , 都决定着比赛成绩 , 牵系运动员安危 。
最初 , 项目团队尝试过传统混凝土 , 但由于凝结时间短 , 工作人员根本来不及修复冰面 。 即便用上了速凝剂 , 效果依然不佳 。 试验多次后 , 项目团队开始详细比较全球各大场馆的材料特性、优劣 。 最终 , 在历经了300余次配合比调整、600余次喷射试验、上千次测量及检测、近两千方喷射混凝土消耗后 , 配比难题方才攻克 。
中国首条奥运标准赛道“雪游龙”背后的“上海造”
文章图片
图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混凝土喷射手团队
自研专用混凝土喷射料后 , 还需专业喷射手配合 。 往届冬奥会场馆建设时 , 主办城市大多选择高薪从海外聘请 , 但“雪游龙”却直面挑战 。 历经一年多的“魔鬼训练”后 , 项目团队自主培养了国内首支混凝土喷射手团队 , 最终 , 赛道成功以毫米级高精度实现一次浇筑成功 , 还能承受400余次冻融循环 。
截至目前 , 耗时三年建成的“雪游龙”已申请专利131件(含发明专利57件) , 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 。
作者:王嘉旖
图片:上海宝冶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陆益峰
中国首条奥运标准赛道“雪游龙”背后的“上海造”】*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