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冠军,女足的新开始

水庆霞哭了 , “铿锵玫瑰”们也哭了 。 解说哭了 , 电视机前的球迷也哭了 。
黄健翔和徐阳 , 讲了半辈子的足球 , 最后在镜头前哽咽着说 , 这才是中国足球该有的模样 , 只要比赛没有结束 , 哪怕对手向我们的球门狂轰乱炸 , 依然要相信队友 。
热泪盈眶 , 热血沸腾 , 仿佛全网的球迷都在为她们而感动 , 为她们而自豪 。 2月6日晚间 , 中国女足3:2逆转战胜韩国女足夺冠 , 朋友圈里 , 社交媒体上 , 到处都是为女足亚洲杯夺冠的欢呼和庆祝——16年了 , 中国女足终于重回“亚洲之巅” 。
结果之所以让人动容 , 不仅仅是因为赛场上的惊险、反转和绝杀 , 还因为中国足球的特殊局面:一来男足刚刚惨败 , 在恨铁不成钢的指责里 , 男足变成了那个“不争气的儿子” 。 二来女足的胜利来得太不容易 , 从巅峰到低谷 , 从“铿锵玫瑰”到“明日黄花” , 浮浮沉沉的二十年里 , 人才青黄不接 , 教练频繁更迭 , 比赛屡屡失利 , 女足肩上的压力不比任何一支队伍轻 。
眼下重回巅峰的女足 , 带来了感动 , 也带来了反思 。 绝地反击 , 逆境翻盘 , 实力不占优势 , 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还能绝杀的中国女足 , 固然可敬 , 拼尽全力奋斗到最后一刻的女足精神 , 也固然可贵 。 但精神到底不是胜利的唯一法宝 , 说到底体育还是门科学 , 要想常胜 , 还需要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
而这正是中国女足目前的“症结”所在 。 过往数年 , 女足辗转在“关注十几天 , 冷落大半年”的怪圈 , 迅速火爆 , 又迅速无人问津 。 像是赛场的常态 , 又像是行业的规律 , 兜兜转转 , 周而复始 。 工资少 , 训练条件艰苦 , 小道消息里 , 女足常常被渲染出一种悲情的氛围 。
情况倒也不难理解 。 观众少、粉丝少乃至职业化程度低是全球女足运动面临的通病 , 也因此导致女足运动在商业价值方面始终差了一截 。 但现实的残酷却是 , 高度市场化的体育项目中 , 人气 , 关注度 , 商业价值往往缺一不可 。
市场化会不会是中国体制内女足的万能良药尚不好说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中国女足需要更多更长久的关注 , 而中国女足事业 , 也需要更专业更科学的训练和更多后备力量的支援 。 体育热情也好 , 商业价值也罢 , 要良性运转 , 不要恶性循环 。
在眼下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中 , 队员王霜曾在社交媒体上的“吐槽”也被翻了出来:什么时候支持女足的角度 , 不再是为了讽刺男足 。 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不仅仅在国家队中的我们 , 还有俱乐部其他踢球的女足球员们 , 给她们带来踢下去的意义 , 那么我们中国女足在未来才会真正强大 。 现在看来 , 人间清醒 , 不过如此 。
亚洲杯决赛后 , 队长王珊珊说:“冠军对中国女足来说 , 是新的开始 。 ”那么不如就借由女足重新夺冠的契机 , 让“铿锵玫瑰”的时代过去吧 。
就像人们说的 , 不念过去 , 不畏将来 , 活出属于她们的精彩 。
北京商报评论员 杨月涵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