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老魏的冰壶事业


商业运作中的“致命问题” , 仍然难以遮掩老魏在献身冰壶事业过程中 , 所迸发出来的价值之光 。
木木
魏德广把中国第一座冰壶馆建起来、装修好的时候 , 是2004年 。 如果从他起意做这件事情算起 , 时间整整过了8年 。
2004年 , 中国国家女子冰壶队刚刚成立1年 , 中国成功申办冬奥会还是11年以后的事 。 1996年 ,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刚刚通过 , 这一年的最后一天 , 冶金部部长刘淇宣布 , 中国钢产量突破了1亿吨 。 2000年 ,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 , 虽然人均GDP还不足1000美元 , 但中国人的目光 , 正远远投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 。
回首看 , 无论是1996年 , 还是2000年、2004年 , 无论站在哪个时空点、从任何角度观察 , 但凡理性一些的人 , 大概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魏德广的“抢跑”行为实在是过于超前了 。 这一点 , 老魏自己也很清楚 , 否则 , 冰壶馆建好后 , 也不会一直拖着不敢开业 , 直到一年后“逮住”一个机缘——承办2005年底举行的“泛太平洋青年冰壶锦标赛” , 才咬着牙把“中体奥冰壶运动中心”的牌子挂出去 。
很难说当年老魏是“逮住”还是“被逮住” 。 冰壶馆的牌子挂出去很容易 , 但随后的商业运作却极艰难 。 艰难到什么程度呢?老魏夫妇不但把最后一套房子卖掉 , 投入冰壶馆的日常运营、维护以及赛事支出 , 2016年 , 老魏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投了进去 。
按老魏自己的说法 , 被冰壶运动打动 , 是1996年去加拿大探亲期间“中的招儿” 。 这大约就是“一见钟情”吧 。 在随后的20年间 , 老魏用自己的忠贞不渝 , 不但标识了自己的生命 , 而且也标识了自己心目中冰壶运动的价值 。 在旁人看来 , 老魏的“抢跑”以及在随后奔跑过程中的执着 , 多多少少显得有点儿“傻” 。 确实 , 按照“随遇而安”“平淡是福”“见机行事”等世俗标准 , 老魏的行为无论如何是值得商榷的 , 是有不同的路径选择的 。 但是如果从先行者、创业者、“铺路石”的范畴进行观察 , 老魏的选择和坚守 , 就是其命中注定的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
当年 , 老魏无疑选择了一个浪漫的开始 , 随后就是一路坎坷 , 一路奋斗 , 最终把自己融入一项事业里并努力着为这个事业增添亮色和价值 。 从这个角度看 , 老魏的浪漫而又执拗的气质 , 倒与正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拼搏着的运动员们的气质颇为契合 。 这种气质 , 不但直指体育运动、体育竞赛的本质 , 而且也超脱于运动、竞赛之外 , 是统领许多事业不断取得点点滴滴进步的动力源 。
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 , 老魏在冰壶事业上的探索 , 无疑是失败的 。 失败的原因有许多 , 比如 , 风险评估及防范显然准备不充分 , 融资手段单一且没有备案 , 运营组织、团队支持等也存在明显缺陷 。 所有这些问题 , 并不仅仅是老魏自己头上的“大帽子” , 而是带了相当的普遍性 , 适用于许多开拓者、创业者、“铺路石”的脑袋 。
但是 , 这些商业运作中的“致命问题” , 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大帽子” , 仍然难以遮掩老魏在献身冰壶事业过程中 , 所迸发出来的价值之光 。 除了精神、气质上的价值 , 老魏的矢志不渝的实践 , 也对中国冰壶运动未来的发展助力颇多 , 尤其是后来冰壶馆与诸多中小学合作展开的冰壶运动教学、训练、比赛 , 都有助于这项运动长远发展基础的持续夯实 。
这个夯实基础的过程 , 艰辛、不易 , 老魏用自己的后半生对此进行了标注 , 但这个过程也最具价值 , 不仅决定着冰壶运动的未来 , 也决定着其他运动项目——无论是冰雪运动、还是足球运动乃至其他什么运动的发展前途 。 不经历这个过程 , 不在这个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生命 , 结果的价值就一定打折扣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