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火箭实力”铸就冬奥传奇

好评如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 , 既是中国作为东道主的“迎客礼” , 也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冬奥专项工程项目的“第一章” 。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技术保障实施单位 , 火箭院通过成功实施十一个核心关键项目 , 用“火箭实力”书写着人类冬奥历史的传奇故事 。
航天科技的“艺术呈现”
用科技手段呈现艺术想象 , 在火箭院历史上尚属首次 。 该院冬奥专项办公室副主任张雯雯坦言:“如果说导演团队创意持续变化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 那么因地制宜保障艺术效果则是我们作出的最大创新 。 ”
工程伊始 , 善于科技攻关的航天团队与长于艺术创意的导演团队之间很难找到一个高效沟通的平台 。 当前者说“我们确定一下规格参数吧” , 后者却答“这里要一个晶莹剔透的感觉” 。 火箭院技术保障负责人曹岭在第一次与导演团队沟通后 , 几乎一无所获 。
“科技与艺术之间需要一座桥梁 , 这座桥梁只能由我们来搭建 。 ”曹岭和同事们意识到:航天任务的目标是遥远太空中的预定轨道 , 而冬奥专项任务的目标则是艺术效果的观众视角——既然没有任务书 , 没有核心参数 , 目标变了 , 那么方法就要同步转变 。
火箭院冬奥专项团队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了十一个核心关键项目 , 先形成技术方案开展初样研制 , 带着初样效果与导演团队沟通 , 再根据沟通结果进行方案迭代 。 “最初一个方案要迭代20多次 , 后来我们的方案可以给导演启发 , 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 ”曹岭说 。
将美轮美奂的艺术想象用扎实的科技手段呈现 , 并非易事 。 导演的思想创意持续变换 , 火箭院人就迅速响应 , 及时调整;专项工程横跨几十个专业领域 , 火箭院人就逐个牵头攻关;数万名外协人员同步施工 , 火箭院人就靠前指挥 , 阵前领战……无论是宇宙空间浩瀚 , 还是祖国人民期盼 , 都是他们勇毅前行的动力 。
燃起“米秒不差”的“精神圣火”
火箭发射追求“米秒不差” , 冬奥专项工程是国之重任 , 火箭院人同样以“米秒不差”为目标 , 点燃为国争光的“精神圣火” 。
2022年2月4日晚 , 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在冬奥会开幕式现场奏响 , 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 百余秒的时间内 , 升旗装置保障负责人杨卫杰的手心里全是汗 。
除了要与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规则保持一致外 , 杨卫杰还率领团队为开幕式升旗装置作了大量防风险设计 。 按照火箭研制的精度要求 , 时间要精确到微秒 , 高度要精确到厘米——百余秒的可靠性 , 他们计算了两个多月、验证千余次 。
两万余平方米的舞台下 , 是重约5000吨、近6层楼高的钢结构焊接“骨骼” 。 据地面舞台保障负责人赵劲彪介绍 , 如此规模的钢结构舞台要想足够稳定 , 就需要一组像手臂一样“扶”在侧面的横梁 , “但‘鸟巢’建筑结构特殊 , 不允许搭建横梁” 。
“我们就向地下扎根 。 ”舞台施工负责人赵翔带队筹划施工进度 , 逐平方米测量标高 , 逐块屏幕测试稳定性 。 炎热的夏季 , 在骄阳的炙烤下 , 钢结构表面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 , 他们一焊就是几个小时 , 臂膀被烫出水泡也浑然不觉 , 硬是将这座全世界最大舞台的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
开幕式上 , 晶莹剔透的冰立方缓缓升起 , 梦幻般的光泽美得令人惊叹 。 冰立方升降装置保障负责人肖亮并没有陶醉在这份浪漫里 , 而是保持着惯有的沉稳 , 用冷静的目光穿透装置内部 , 仔细考量其运行轨迹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