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尊重规则,竞技体育才能更精彩 | 新京报快评

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 , 不只是选手们表现抢眼 , 场边执法的裁判们同样存在感十足 。 尤其在短道速滑等项目上 , 多次出现由裁判来决定晋级名额甚至冠军归属的场景 。 对于以往不太熟悉冬奥会项目的观众来说 , 可能不禁要问:出现这么多判罚相关的讨论 , 正常吗?
其实 , 这正是冬奥会项目的特点之一 , 往往需要更多人为判罚来介入以确保比赛的公正性 。
比如 , 同样是竞速角逐 , 田径短跑项目会为每一名选手指定赛道 , 相互间发生碰撞的几率比较小 , 需要裁判介入的情况自然也就比较少 。 然而 , 在滑行平均时速45公里/小时的短道速滑项目中 , 由于并没有进行分道处理 , 多名选手必须在极为贴近的情况下抢占有利位置 , 各种身体碰撞就在所难免 。 至于如何确认这些碰撞的过错责任 , 则必须由裁判们做出结论 。
可以说 , 自从短道速滑在1992年正式进入冬奥会之后 , 这个项目就长期伴随着各种意外与争议 。 包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项目中 , 澳大利亚选手布拉德伯里先是在预赛中因为对手犯规而被判晋级 , 决赛中又遇到所有对手都摔倒的意外 , 从而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赢得了金牌 。
如今谈起布拉德伯里 , 人们习惯于称呼他为“冬奥会历史上最幸运的冠军” , 却不会认为判罚与意外本身有什么错 , 因为这都是体育比赛很正常的组成部分 。
对于这一点 , 或许选手们的体会要比观众们更深刻 。 比如在本届冬奥会的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 , 年仅17岁的苏翊鸣以其出色表现收获一枚银牌 。 赛后不少观众为他打抱不平 , 认为金牌选手的某个失误动作逃过了裁判的扣分 。
就在这样的不同声音中 , 苏翊鸣本人及其教练团队倒是十分平静 , 非但大度地向金牌选手表示祝贺 , 同时还感谢现场的裁判们 , 体谅后者在打分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 。
那么 , 又该如何尽可能地降低此类困难呢?引进更多高科技手段 , 成为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 。
相比网球引入“鹰眼”或者足球使用VAR , 短道速滑等冬奥会项目在使用视频回放方面具有更悠久的历史 , 并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中 。
如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 , 当时裁判们使用独立的摄像系统来审查选手的动作 。 由于该系统与转播商提供的画面未必是同一角度 , 也就意味着裁判与观众会分别看到不同的画面 。 正是这种观看角度的差异 , 有时导致裁判们的决定无法令观众们信服 。
而在北京冬奥会的短道速滑项目中 , 则已经启用全新系统和安排专门技术人员 , 确保裁判们使用与转播商相同角度的视频进行审核 , 也让判罚结果更容易被即时看到同一画面的观众们接受 。
所以 , 在本届冬奥会期间 , 尽管多次出现由判罚直接决定比赛结果的场面 , 但围绕着比赛公正性的质疑却要比以往少得多 ,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类旨在推进公开透明的改革 。
比如 , 在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半决赛中 , 中国队在李文龙意外摔倒的情况下仅以小组第四名完赛 , 但赛后却被判以小组前两名身份晋级 。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复 , 就是因为裁判们在观看视频回放后确认 , 李文龙的摔倒属于双方选手均无过错的“踢刀” 。 由于自身并无过错 , 因此中国队在遭遇“踢刀”的情况下仍有可能晋级 , 前提是必须满足规则要求的三个条件:第一 , “踢刀”发生在赛程过半之后;第二 , 在“踢刀”发生时处于原本有可能晋级的排位;第三 , 全队并没有其他违规的行为 。
正因为中国队的情况完全符合这些条件 , 才能在裁判介入之后赢回晋级资格 。 也由此可见 , 只要是建立在充分了解规则和认真观看回放的基础上 , 就会认可这才是更为公正的结果 , 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判罚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