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开闭幕式幕后航天人:冬奥会导演团队负责精彩,我们负责成败( 二 )


航天人成技术与艺术之间那座桥
“中国航天可以说是代表了目前我们国内最先进的科技水平 。 而本届奥运会闭幕式基本上全是通过科技的手段开完成创意的实现 。 ”谈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何能成为北京冬奥开闭幕式的技术“抓总”单位 , 张雯雯告诉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 冬奥开闭幕式一共四场演出 , 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或者是一套解决方案 , 而是横跨十多个专业的系统工程 , 在奥组委看来 , 航天系统恰恰就有能够驾驭这么大这么复杂的立体交叉工程的单位 。
而除了像长征系列火箭这样的“国之重器” , 以火箭院为代表的航天院所在民用科技和应用方面 , 也有四十多年的耕耘 。 让航天技术能够惠及民生 , 也是航天人一直在做的事情 。 不过 , 做惯了硬科技的航天团队 , 在面对长于艺术效果创意的导演团队时 , 也经历过最初的“阵痛” 。 火箭院技术保障负责人之一曹岭 , 在第一次与导演团队沟通后 , 发现自己“几乎一无所获” 。
一个“我们确定一下规格参数吧?”的提问 , 得到的回答可能是:“这里要一个晶莹剔透的感觉 。 ”
没有任务书 , 没有核心参数 , 目标变了 , 方法也要跟着“因地制宜” 。 奥运专项的同事们发现 , 技术与艺术间需要一座桥 , 航天人就是中间这座桥 。 面对11个大项的众多工作 , 火箭院冬奥专项团队先是形成技术方案 , 开展初样研制 , 再带着初样效果与导演团队沟通 , 然后再根据沟通结果进行方案迭代 。 “最初一个方案要迭代20多次 , 后来我们的方案可以给导演启发 , 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 ”曹岭说 。
开幕式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冰雪五环 , 在最初的设计中 , 原本是要用光打在五环结构上 。 然而 , 被照亮的五环要怎样呈现流光溢彩的效果 , 一直困扰着导演团队和专项任务团队 。 在打磨方案的过程中 , 专项任务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五环自发光”方案 , 将五环设计成一个巨型显示器 , 进而可以呈现导演想实现的任何效果 。 于是 , 就有了这个面积143平方米、重3.2吨、厚度仅有35厘米的冰雪五环 , 在“鸟巢”内冉冉升起的一幕 。
技术攻坚战:舞台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航天人为了冬奥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 更多的还隐藏在幕后 。
“鸟巢”里那块面积创下世界之最的LED舞台下 , 是重约5000吨、近6层楼高钢结构焊成的钢铁骨骼 , 它支撑着舞台 , 并隐藏着冰立方等关键结构 。 “如此规模的钢结构舞台要足够稳定 , 需要一组横梁像手臂一样在侧面‘扶’住 , 但鸟巢建筑结构特殊 , 不允许搭建横梁 。 ”地面舞台保障负责人赵劲彪表示 。
于是 , 工作人员就采取逐平方米测量标高、逐块屏幕测试稳定性的方法来焊接固定钢结构 。 炎炎夏日 , 阳光炙烤下 , 钢结构表面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 , 工作人员一焊就是几个小时 , 不少人抵着钢结构的臂膀都烫出了水泡 , 硬是将这座世界最大的舞台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
冬奥一战 , 航天科技在民用领域的实力也迎来了高光时刻 。 但作为火箭院民用领域负责人的张雯雯坦言 , 自己在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 , “我们首先想的还是冬奥会是国家这么重大的一项活动 , 在这么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 , 航天人能够参与进来 , 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 ”
现在 , 摆在张雯雯们面前的 , 除了接下来的三场“演出” , 还有全部活动结束后对相应设备的拆卸和场馆原貌的恢复 。 “就像积木一样 , 拆的时候牵一发而动全身 , 其实拆除比搭建的过程要更加危险 。 ”张雯雯预计 , 拆除和恢复工作要一直进行到今年五月份 。 加上其他事务 , 火箭院的冬奥专项估计要到六月份才能结束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