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整两句东北嗑儿,别(biè)说你看过冬奥会

本文转自:人民网
不会整两句东北嗑儿,别(biè)说你看过冬奥会】全民看冬奥 , 出圈的不仅有冰雪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和精彩表现 , 还有被网友们笑称为“北京冬奥第三官方语言”的东北话 。 高亭宇500米速滑摘金后 , 一句“我比较隔路吧”逗乐了全场观众 , 也听懵了外国采访人员 , 以至于不懂东北话的翻译小哥只能翻译成:“IthinkI’mquite…gelu?”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冬奥赛场上的东北话 。
从凌智和范苏圆在冰壶比赛中的“磕(ké)他”“嘎嘎好” , 到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洋铭比赛前的“拼(pìn)了呗”;从王濛的“老妹儿唠嗑”式解说 , 到香港速滑选手粤语东北话的“无缝切换” , 北京冬奥赛场内外浓浓的“大碴子味儿”让无数人感受到东北话的“魔性”与“洗脑” 。 如果按照出生地划分 , 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超过一半的运动员为东北籍 , 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选手因为与东北教练、东北队友训练而“传染”上东北话 。 开玩笑地说 , 各种意义上的“东北人”某种程度上成了本届冬奥会的气氛担当 。
不会整两句东北嗑儿,别(biè)说你看过冬奥会
文章图片
北京冬奥会的“东北含量” , 咋整得这么高?事实上 , 东北文化和东北元素在冬奥会期间走红网络并不是本届冬奥会的特有现象 。 来自东北的运动员在冬奥赛场屡获佳绩 , 背后是较为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和深厚的冰雪运动积淀 。 新中国第一支省级速滑队诞生于黑龙江省;实现中国冬奥奖牌“零的突破”的叶乔波、拿到中国第一块冬奥金牌的杨扬都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老妹儿”;本届冬奥会之前我国13枚冬奥会金牌中 , 位于东北的七台河“承包”了6枚……谈到我国冰雪运动时 , 无论是训练技术积累还是体育精神传承 , 东北总是绕不开的那个存在 。
进一步说 , 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 也让冰雪运动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发展壮大 。 漫长的冬季和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 , 让亲近与喜爱冰雪成了东北人生活的日常 。 想要滑冰不一定要跑到公园的湖面 , 露天操场上用土垫成跑道 , 水车浇水、一夜成冰 , 反复几次便可浇出一片“冰场”;冰面养护也充满民间智慧 , 冰车架上一个大号汽油桶 , 桶上均匀扎出一排小孔 , 把桶里装满水在冰面上滑行 , 坑洼的冰面慢慢就光滑如镜……类似的场景构成了很多东北人美好的冰雪记忆 。
不过 , 亮眼的冬奥成绩与冰雪文化热潮 , 只是“东北天团”走到聚光灯下的原因之一 。 东北人身上那股乐观、真诚、“不服就干”的“虎”劲儿 , 才是真正打动观众的地方 。 东北话“魔音灌耳”的背后 , 是网友对那份自信与霸气、坦荡与直率的点赞 。
不会整两句东北嗑儿,别(biè)说你看过冬奥会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这并不是“东北文化”第一次出圈 。 无论是深受喜爱的东北方言小品 , 还是在直播平台上高呼“666”的东北老铁 , 以及《钢的琴》《人世间》等影视作品 , 都在向社会输出着道地的东北文化 。 而这些文化产品能够为人们接受 , 或因其与共和国的历史紧紧绾结 , 或因其充满烟火气的乐观与幽默 , 也或许是因为“东北风情”自带的独特魅力 。 大东北走过的非凡历程、拥抱的光荣梦想、托举的平凡生活 , 都在一次次“出圈”中为人所知 。
如果说此前走红的大多是“文艺东北风”的话 , 那么北京冬奥会则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发源于东北大地的那股拼搏意志和昂扬精神 。 相信很多人对东北“重工业是烧烤 , 轻工业是直播”的刻板印象 , 一定会被任子威的“中国速度”所改变 , 被徐梦桃的霸气怒吼所刷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