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最难忘的瞬间?这7位特派记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有点大……

北京冬奥会最难忘的瞬间?这7位特派记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有点大……
文章图片
2月20日 , 北京在奥运之火缓缓熄灭 , 为期17天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随之正式落下帷幕 。 闭幕式上 , 五环焰火升起 , 它再次唤醒了2008年的美好记忆 , 也将成为北京冬奥会的美好回忆 。
这次北京冬奥会 ,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派出了3名注册采访人员、4名非注册采访人员 , 全程报道“双奥之城”成功举办 , 见证新时代中国兑现庄严承诺 , 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
北京冬奥会 , 哪一个瞬间让他们最难忘、最动容?以下是这7位特派采访人员分别给出的答案 。
龚洁芸:与众不同的“双奥”旅程
北京冬奥会 , 是我第三次的冬奥会采访之旅 。 继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之后 , 我又一次来到这里 , 采访属于中国的第二届奥运会 。
这是一届与众不同的冬奥会 。 2014年的索契 , 2018年的平昌 , 我会非常享受最后一天的闭幕式 , 然后在第二天打包、整理 , 回国 。 这一次 , 不一样 。
当我观赏完冬奥会的闭幕式 , 回到酒店 , 将在第二天开启集中隔离14天的“闭关生活” 。 之后 , 才能回到久违的上海 。
北京冬奥会最难忘的瞬间?这7位特派记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有点大……
文章图片
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 , 为了打造一届安全的冬奥会 , 为了所有参赛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和赛地人民的安全 , 北京冬奥会使用了“闭环”管理措施 。 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访人员们 , 每天只能在酒店、赛场、新闻中心三点一线奔波 , 还要戴着厚厚的N95口罩 , 同时牢记“一天一核酸”的纪律 。 即便是采访运动员 , 都要隔上一米多的“鸿沟” 。
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进了“闭环”之后见到井然有序的防疫要求 , 处处善意提醒的志愿者 , 以及看到外国采访人员们自觉自愿地将他们的高鼻梁戴进N95口罩里 , 由衷地感叹 , 北京冬奥会的防疫措施虽然“严格” , 却是全球严峻防疫形势下可以供全世界参考的一届大型赛事 。
疫情下的采访是辛苦的 , 却又是幸运的 。 之前两届冬奥会 , 我只是参与者 , 这一届家门口的冬奥会 , 我就是见证者——每每听到外国运动员和媒体说“太棒了”“谢谢”“希望下次再来中国” , 心底就会涌起暖意 , 就像14年前的夏天一样 。
北京冬奥会最难忘的瞬间?这7位特派记者给出的答案,差异有点大……
文章图片
在北京 , 我在五棵松运动中心看女冰比赛时 , 回想起当年姚明在这里拼搏的身影 , 在首都体育馆为隋文静/韩聪夺冠欢呼时 , 回想起中国女排的姑娘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 , 成了这次冬奥会的比赛地 , 14年后故地重游 , 又有多少人可以和我有同样的经历?
在全世界最美的“首钢大跳台” , 我见证了谷爱凌和苏翊鸣的“1620”和“1800”——这是我过去两届冬奥会还略显陌生的项目 , 如今却随着年轻人的精彩一跃而欢呼雀跃……
我想起了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采访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那个夏日 。 跟着北京冬奥申委团队又蹦又跳的同时 , 许下了“2022北京见”的愿望 。
谢谢你 , 北京 , 让我没有错过这段宝贵而又难忘的“双奥旅程” 。
姚勤毅:寂寞 , 空虚 , 冷
寂寞、空虚、冷——用这句出自周星驰喜剧电影的经典台词 , 总结我作为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驻地采访人员”的感受 , 十分贴切 。
寂寞 , 是因为2月2日抵达赛区后 , 外国采访人员压倒性的数量优势 。 新闻中心的工作间里 , 酒店的餐厅里 , 短驳大巴的车厢里……好不容易看到几张黄皮肤的脸庞 , 一听口音立刻断了念想——原来是日本采访人员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