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滑|《冰雪之名》塑造运动员群像,展现两代冰雪人追梦丨揭秘

从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至闭幕 , 历时近20天 , 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项目、冬奥题材重点剧目《冰雪之名》的首轮播出也正式收官 。 结局中 ,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金莹在六国邀请赛上代表中国队第一个冲过决赛终点线 , 获得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 , 两代人的冰雪之梦终于得以实现 。
在冬奥会与冰雪运动的热潮之下 , 《冰雪之名》的播出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热议 。 日前 , 该剧导演白涛接受新京报采访人员专访 。 在他看来 , 冰雪运动相较其他运动 , 条件较严格 , 成本投入较高 , 因此 , 其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能单纯从体育竞技层面思考 , 反而 , 它反映的是中国的时代进步和国力强盛 。 这也是为何 , 《冰雪之名》作为一部冬奥题材 , 却将更多视角聚焦于冰雪运动与中国四十年变迁间的关联 , 并采用群像方式 , 展现两代冰雪人截然不同的追梦步伐 。 “不管是我们还是当下的运动员们 , 真的应该感谢这个时代 , 给了大家圆梦的机会 。 ”
速滑|《冰雪之名》塑造运动员群像,展现两代冰雪人追梦丨揭秘
文章图片

《冰雪之名》展现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
导演曾与短道速滑运动员杨阳是同桌
白涛与《冰雪之名》的缘分 , 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 。
白涛是吉林长春人 , 土生土长于东北雪乡 , 从学生时代开始便在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学习自由式摔跤 。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杨阳、王春露、冯凯等 , 都曾是白涛的师兄妹 , 其中杨阳还曾是他的“同桌” 。
在冰雪运动的氛围下长大 , 白涛比非专业人士更能体会此类项目的专业性之高 , 拍摄难度之大 , 以及普及性之局限 。 “夏季奥运会有很多对抗性竞技 , 比如摔跤、柔道、拳击 , 群体覆盖面也更广一点 。 但冰雪运动很多都是技巧性的 , 比如高台滑雪、U型池 。 而且受地域局限性也比较大 , 北方(观众)相对会比南方(观众)接受程度更高一点 。 ”
因此在拍摄过程中 , 白涛首先注重冰雪运动的专业性展现 。 《冰雪之名》上篇“冰雪情缘”聚焦花样滑冰双人滑 , 下篇“冬奥梦想”讲述短道速滑 , 白涛第一时间便把剧本发给从事这些项目的老同学 , 请他们担任技术顾问 , 在人物关系、训练过程、器材设施等诸多专业方面提建议 , 纠错误 。 同时 , 白涛也根据对方提供的训练视频、训练计划、技术编排图解等资料 , 与演员、摄影、美术、造型等主创团队及时探讨、调整剧本 , 让《冰雪之名》尽可能和专业运动员靠近 。
速滑|《冰雪之名》塑造运动员群像,展现两代冰雪人追梦丨揭秘
文章图片

《冰雪之名》上篇“冰雪情缘”聚焦花样滑冰 。
此外 , 白涛也力争规避专业局限 , 从细枝末节展现冰雪运动员的真实质感 。 冰雪运动并不像跑步、游泳等全民运动 , 普通人经过短期训练就可模仿大概 。 尤其是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项目 , 其专业运动员都是从几岁开始不断训练、沉淀十几年 , 才能实现对冰雪的驾驭 , “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冰上跑步 。 ”但事实上 , 剧中大部分演员只有屈指可数的滑冰经验 , 甚至有的人在拍摄前都没有上过冰 。
因此 , 在主演们经过十余天突击训练的基础上 , 白涛也并未要求他们在冰上驾轻就熟地跑起来 , 而是更多从“人物塑造”角度“破题”——在生活细节上做足功课 。 比如 , 演员们必须熟练掌握冰刀怎么穿 , 护目镜怎么戴 , 头盔怎么戴;充分了解花滑和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形态、表现、情绪、表情 。 而挑战花样滑冰的演员们 , 还要利用自身舞蹈动作和表演上的细节 , 与专业运动员的气质实现完美贴合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