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冬残奥突破背后隐形的“翅膀”

训练|冬残奥突破背后隐形的“翅膀”
文章图片

3月6日 ,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坐姿)比赛中 , 中国选手郑鹏(前)获得金牌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李峥苨/摄
北京冬残奥会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比赛今天在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进行 , 中国选手纪立家、王鹏耀、朱永钢分别将金、银、铜牌收入囊中 。 纪立家的这枚金牌是中国代表团开赛后的第7金 , 截至采访人员发稿 , 中国队以7金8银10铜25枚奖牌暂列奖牌榜、金牌榜首位 。
自3月5日刘子旭夺得残奥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比赛冠军 , 拿下中国队在残奥雪上项目中的首枚金牌 , 中国残奥代表团就开启了无缝衔接的“夺牌”模式 。 这和中国代表团此前5届冬残奥会仅收获1枚金牌形成强烈反差 。
突破背后 , 是参与人数的明显变化 。 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残奥会上 , 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参赛 , 运动员仅有4名 , 而本届冬残奥会上 , 共有96名中国残奥运动员拿到“入场券” , 参与项目覆盖全部6个大项 。 这是我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 , 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次 。
而在训练效率提升、运动成绩提高的背后 , 离不开我国残疾人冬季体育科研领域的探索 。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冬残奥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 吸引更多的残障人士参加到冰雪运动中来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 , 特别设立了“冬残奥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关键技术”项目 , 为我国参加冬残奥的运动员助力 。
从2018年10月起 , 清华大学智能与生物机械研究室主任季林红带领国内十几个科研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 , 从选材、训练、提高运动表现、辅助技术与器械等全方位承担了该项攻关任务 。
有温度的科研
我国冬残奥雪上项目起步较晚 , 根基比较薄弱 , 在本届冬残奥会前 , 郑鹏在2018年平昌冬季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5公里比赛中获得的第四名 , 就是中国队冬残奥会个人项目最好成绩 。 当时 , 他就定下了要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实现突破的目标 , “拼一枚奖牌” 。
在本届赛会上 , 郑鹏、毛忠武在残奥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坐姿比赛中分别为中国队夺得冠亚军 , 老将直接圆了金牌梦 , “感谢我自己没有放弃 。 ”赛后 , 郑鹏坦言 , 一年多前 , 自己的训练遇到瓶颈 , 一度萌生退意 , 但队友的鼓励和倾尽心力提供保障的团队让他无法放弃 , 最终 , 当年在汽配厂实习期间因为同事操作不慎造成截瘫的福建小伙 , 成为冬残奥会冠军 。
郑鹏提及的“团队保障”包括他身下的滑雪架 , “器材跟我们的身体融为一体 , 舒适度极为重要 。 ”他透露 , 每名运动员的器材都是根据自身情况和要求定制的 , “无论高、矮、胖、瘦 , 固定的角度、宽度等 , 只要我们有需求 , 都会重新调试 。 ”
“毛忠武的滑雪架就换过十几个 , 杨洪琼等选手的器材都还在根据她们的需求迭代中 。 ”季林红向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透露 , 由于存在姿态、发力方式等差异 , 无论是残奥冬季两项、越野滑雪队员使用的滑雪架 , 还是残奥高山滑雪队员使用的座舱 , 都必须“因人而异” , 因为大到整体的材料、结构 , 小到一处关节假肢接口的舒适度 , 每个细节都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挥 。
调研中 , 团队还发现一个细节 , “在冬季户外竞技中 , 有些截肢运动员对冷的感觉非常弱 , 等他发现冷的时候 , 可能已经冻伤了 。 ”季林红表示 , 因此 , 团队便针对性地研发了保暖护具 , 为运动员维持身体感觉 , 保持舒适恒定的温度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