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花滑运动员天生转不晕?最新“科学”流言榜揭晓

最新“科学”流言榜揭晓 吃黑芝麻丸预防脱发、餐前热水烫碗筷消毒都只是“心理安慰” 此外——
花滑运动员天生转不晕?也得靠练
冬残奥会盛大开幕延续激情!与此同时 , 冬奥会的热度未消 , 不少民间高手仍在私下苦练“4A” , 打算和冰墩墩一较高下 。 不禁有人会问 , 为什么花滑运动员可以在冰面上一直转、转、转 , 而我们普通人却不行?难道他们真的是有“转不晕”的天赋吗?其实不然 。 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发布 , 其中就对大家感兴趣的冰雪运动话题提出正解 。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 , 北京科技采访人员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
流言:冰雪竞技天气越冷越好
真相:虽说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在冰雪赛场上的比拼 , 保持冰雪质量稳定很重要 。 但低温不仅会带来体感上的寒冷 , 还会对比赛的成绩和安全性、运动员比赛器械及赛场设施等带来实际影响 。 比如 , 在雪橇、雪车、钢架雪车项目中 , 最理想的天气是0℃或低于0℃的晴天 。 跳台滑雪是公认的成绩最易受天气影响的比赛之一 , 气温低于-20℃或高于0℃都不适宜比赛 。 如果气温较低 , 会让运动员肢体出现僵硬 , 当气温在-20℃以下或持续极寒天气时 , 雪质过硬 , 甚至出现比较厚的冰晶层 , 运动员落地时很容易摔伤 。
自由式滑雪也有类似情况 , 过低的气温对于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动作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 增加运动员受伤的风险 。
流言:花滑运动员“能转”是天赋
真相:花滑运动员平均每场比赛要旋转近百圈 , 说转就转 , 说停就停 , 这么淡定的他们难道真是天赋异禀?其实 , 花滑运动员之所以转不晕 , 是因为他们在不停地训练 , 并非天生不会晕 。
人们耳朵里的前庭系统是负责人体自身平衡感和空间感的感知系统 , 也是保证人在复杂运动中维持协调与平衡能力的重要结构基础 。
人在原地转圈时 , 前庭系统半规管中的内淋巴液会按同样的速度转动 。 此时人体内一个特殊的感受器“壶腹帽”接收到这个信息 , 并反映给脑部 , 大脑就知道人在转圈 。 当身体突然停止旋转后 , 内淋巴液的移位一般持续3秒就会停止 , 但壶腹帽却需要经过25-30秒钟回到原有状态 。 因此 , 当人停止转圈后 , 会有一种朝相反方向旋转的感觉 。
花滑运动员通过长期的训练 , 让前庭系统逐渐习惯了头部的空间变化刺激 , 对这些刺激变得“迟钝” , 进而战胜了人体的自然反应 。 不断地训练让他们的身体变得适应旋转 , 从而可以顺利实现高水平的姿势和平衡控制 。
流言:灵长类动物最合适提供移植器官
真相:有人认为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 ,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是最合适的器官供体 。
实际上 , 灵长类的“近亲”们 , 并不是人类理想的器官移植供体 。
将灵长类列为器官供体面临着包括技术、伦理在内的诸多问题 。 例如 , 灵长类中大多数物种体型较小 , 其器官性能和尺寸无法承担人类代谢的需要;灵长类繁殖率较低(平均十年一代) , 而体型较大的猩猩和狒狒 , 本身就处于濒危状态 , 也难以满足人类对器官移植数量的需求 。 它们还可能带有一些人类易感染的病毒 , 如猴免疫缺陷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 , 一旦这些器官移植到人体上 , 发生重组后可能产生更有害的病毒 。
那么 , 哪种动物才是更优之选?其实是——猪 。 因为它们的器官大小与人类相仿 , 传染疾病风险也较低 , 且具有数量相对更为充足等优势 。 从“性能参数”上看 , 猪与人的体温均为 36℃至37℃ , 心脏大小、管道分布和动力输出 , 甚至心率(人的心率为60至100次/分钟 , 猪为55~60次/分钟)都相类似 。 可预见的器官移植范围包括角膜、皮肤、胰岛、关节、肌腱、韧带、肾脏、心脏、肝脏等多方面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