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坐进冰橇 他们重生速度与激情( 二 )


一切都是新的 , 但装备除外 。
第一批装备是别处淘汰的旧装备 , 球杆是木质的 , 不耐摔打 , 撞冰断裂后 , 只能用胶带缠好了接着用 。 后来更换了金属球杆 , 在对抗中也免不了变形甚至断裂 , 器材教练于彬就开车带着杆子找焊接铺去修 。
“人家也没见过这东西 , 咋给你恢复原状呢?”于彬说 , 情急之下他干脆手画球杆样貌 , 焊接师傅对照着尽量还原 , 但也免不了在弧度上有偏差 。
于彬还要时不时去修冰橇 , 铁质冰橇架笨重 , 且不是根据队员自身定制的 , 有时还没等别人碰撞 , 队员自己就摔倒了 。 崔玉涛对当时用的冰橇印象深刻 , 车架下方的两只冰刀间距有20厘米(现在用的冰橇两只冰刀间距为1厘米) , 转向非常困难 。
第一次接触冰球的崔玉涛 , 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固定在冰橇上——下肢卡进金属钢架 , 仅凭上肢力量掌握球杆保持稳定 , 进而滑行、加速、减速、转弯、急停 。
上肢力量强是崔玉涛入选冰球队的重要原因 。 18岁因车祸截肢 , 25岁开始练残疾人自行车 。 崔玉涛的人生起起伏伏 , 取得过一些成绩 , 也因为自身的短板无法再前进 , 又选择回归普通生活 。
那场车祸一度撞断了他的梦想和全家的希望 。
崔玉涛出生在山东平度一个农民家庭 , 是家里三个孩子中的老大 。 母亲宋美花说 , 家里日子拮据 , 崔玉涛刚过十岁就带着两个妹妹给大人做饭、蒸馒头 , 帮忙下地干活 。 受退伍军人父亲影响 , 崔玉涛从小有个从军梦 , 但残疾后 , 他只能依靠假肢走路 , 找到了一份假肢销售的工作 , 在医院里推销 。
除了辛苦 , 这份工作还有另一种艰难 。 那些刚刚截肢的病人 , 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 打不起精神 , 崔玉涛看着他们就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 为了让他们接纳假肢 , 崔玉涛一遍又一遍揭开自己的伤疤 。
那段日子 , 崔玉涛经常跟母亲聊到深夜 , “妈 , 我心里不得劲儿 。 ”
转机发生在2010年 。 在平度市残联更换残疾证时 , 工作人员问崔玉涛 , 愿不愿意试试残疾人自行车 。
一米八二的个头 , 体型修长挺拔 , 面貌端正 , 这是教练宋年春见到崔玉涛的第一印象 。 那年 , 在山东省残疾人自行车队担任教练的宋年春回青岛 , 受青岛市残联聘请 , 要在青岛组建一支残疾人自行车队 。 试训一个月后 , 崔玉涛正式入队 , 半年后 , 在山东省残运会自行车比赛中 , 他夺得场地四公里个人计时赛金牌和大组赛银牌 。
“崔玉涛的优势在于上肢和核心力量 , 下肢蹬踏反而是他的短板 。 尽管省运会成绩不错 , 但很难再进一步发展 , 不如选择更适合他身体条件的项目 , 他能走得更远 。 ”
直到2016年 , 一直对崔玉涛念念不忘的宋年春将他推荐给了正在四处选拔冰球运动员的于彬 。 “有拼劲儿”“身体素质好”“性格开朗”是宋年春对崔玉涛的评价 , 他笃定 , “这小子肯定能行 。 ”
梦想和希望又在慢慢发芽 。
习惯向家人隐瞒伤痛
“爸 , 这运动可以干仗 。 ”崔玉涛训练一年多以后 , 才第一次向父母提及冰球运动的对抗性 。
冰球运动始于19世纪中叶北美洲 , 20世纪初在欧洲广泛流行 , 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 高强度的冲撞和激烈的争斗让这项比赛非常具有观赏性 。 1976年第一届冬残奥会上 , 冰橇冰球被列为表演项目 , 1994年第六届冬残奥会上 , 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
对冰球运动员来说 , 受伤是家常便饭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