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冰|冰上人生(逐梦)

滑冰|冰上人生(逐梦)
文章图片

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重点班的孩子们在进行训练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谢剑飞摄
滑冰|冰上人生(逐梦)
文章图片

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外景 。 徐志文摄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 , 东北小城七台河都会在凌晨4点钟准时醒来 。 此刻 , 短道速滑训练馆里 , 灯火通明 。 年轻的教练李国锋手握秒表 , 正带着一群孩子练习滑冰 。 “冲出亚洲 , 走向世界” , 是孩子们喊得最响的口号 。
就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 , 从七台河走出去的范可新摘得一金一铜 。 在赛后的媒体见面会上 , 她这样说:“短道速滑是一种传承 , 我们都是七台河人 , 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 , 能接上我的这一棒 。 ”
顺着范可新口中的“这一棒”往前回溯 , 人们会发现一位基层教练员的身影 。 他 , 就是孟庆余 。

躬身下蹲 , 一脚冰刀横切冰面 , 一脚刀尖点冰 。 “砰”一声发令枪响 , 孟庆余如利箭离弦 , 向前激射而出——1500米 , 冠军!3000米 , 冠军!5000米 , 冠军!在1972年1月举办的黑龙江合江地区冰上运动会上 , 来自七台河的矿工孟庆余一人包揽男子速度滑冰3块金牌 。
看台上 , 时任七台河市体工队主任徐继春惊得张大了嘴 。 此前 , 七台河从未在地区体育比赛上冒过尖 。 也正是由于这次“冒尖” , 时年21岁的孟庆余人生轨迹因此改写 , 从此与冰面结下一生之缘 。
1951年 , 孟庆余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工人家庭 。 年岁稍长 , 他便到街边帮人拉板车 。 时日一长 , 不仅攒够了学费 , 还练就了一副壮实身板 。 上中学后 , 由于力量好、爆发力强 , 孟庆余被推荐到业余体校练习滑冰 。 从那时起 , 他的心里就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要站上最高领奖台 。 然而 , 世事难料 , 体校停办 。 最后一堂课结束后 , 教练递给他一双冰刀鞋:“今后自己好好练 , 到哪里都别放弃滑冰 。 ”1969年 , 孟庆余作为知识青年奔赴七台河 , 成为一名煤矿工人 。 行李中最贵重的 , 就是那双冰刀鞋 。
在七台河 , 挖煤占据了孟庆余不少时间 。 可一到冬天 , 拨动这个年轻人心弦的 , 仍然是滑冰 。 先是在倭肯河上滑野冰 , 接着又瞄准了矿务局第三中学的冰场 。 可学校有规定 , 不许外人上冰 。 再三央求无果 , 孟庆余提出每天凌晨4点过来帮忙浇冰场 , 这才争取到上冰的机会 。
3年后 , 孟庆余在合江地区冰上运动会一战成名 。 激动不已的徐继春要把他调进市体委担任滑冰教练 , 从零开始组建一支滑冰队伍 。 孟庆余却有些犹豫:“我滑得好好的 , 为啥要当教练?”可转念又想到 , 自己毕竟不是职业运动员 , 过了系统受训的最佳时间 , 如果能带出一批孩子来 , 说不定以后真能站上全国甚至世界的领奖台 。 思量良久 , 孟庆余点头答应 。
那时候 , 孟庆余和韩平云恋爱了 。 韩平云的父亲是矿领导 , 让人带话给孟庆余:“滑冰教练不就是带小孩‘打出溜滑’ , 能有啥出息?转行学个电工、钳工才是正经营生 。 ”孟庆余没吱声 。 几次上门 , 老人仍在唠叨这事儿 。 有一回急了 , 孟庆余红着脸说:“我还是想当教练 。 ”坚持到最后 , 心疼女儿的老人不得不做出让步 。 1978年 , 孟庆余和韩平云结婚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