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大有可为

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大有可为(体坛观澜)
因地制宜 , 各具特色 , 北京冬奥会场馆的可持续利用 , 向世界展现着中国智慧 。 每一份积极探索 , 都将写下独特的“中国方案”
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场地“冰立方”目前正在向公众开放 。 与赛时相同的灯光、屏幕等冬奥景观重新“上阵” , 让参观者仿佛一下“穿越”回冬奥比赛现场 , 媒体看台、混采区、运动员更衣室及颁奖点位等冬奥设施将冬奥的氛围拉满 。
作为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北京冬奥会场馆向大众开放 , 由全民共享 , 努力开掘着赛后利用的新价值 。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暖心邀请建设者代表及家属“回家看看” , 分享冬奥荣光的同时 , 也“试水”进一步对公众开放;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冬奥村“打包规划” , 让游客近距离感受赛时氛围;五棵松体育中心则依托现有设施 , 开展冰上运动 , 同时引入文化、餐饮、娱乐等多种业态 , 进一步打造体育和休闲娱乐综合体……

因地制宜 , 各具特色 , 北京冬奥会场馆的可持续利用 , 向世界展现着中国智慧 。 事实上 , 奥运场馆的赛后开发利用 , 是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 。 作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 , 北京自2008年奥运会后 , 就在积极探索场馆的赛后转型 , 不断为发展破题 。 部分场馆建立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推动了产业化、市场化运营 ,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 也积累了经验 。
北京冬奥会场馆则始终坚持“反复利用、综合利用、长久利用”原则 , 从规划建设阶段就为赛后运营“埋下了伏笔” 。 一批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经过升级改造 , 被赋予新活力 。 首都体育馆、“冰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均新增或优化了制冰设施 , 兼具冬、夏季项目双向转换功能 , 大大提升了场馆使用率 。 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则采用低碳环保的新型二氧化碳制冰技术 , 以绿色、创新为底色 。
冬奥会带来冰雪热 , 为场馆的赛后利用提供了机遇 。 不过 , 场馆的利用模式不能一概而论 。 一些相对小众的项目专业性强 , 不适合向大众推广 , 场馆运营更适合走专业路线——引入国内国际赛事以及满足运动员日常训练需求 , 让场馆、设施得到高效利用 。 而对于适合向公众敞开大门的冬奥场馆 , 则应积极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 , 将举办大赛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 , 为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提供条件 , 助力城市体育新浪潮 , 探索发展的新空间 。
如何进一步开掘奥运遗产价值 , 让冬奥场馆在赛后持续绽放光彩?挑战与机遇并存 。 每一份积极探索 , 都将写下独特的“中国方案” 。
季 芳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