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一炉火”变“四块冰”!冬奥会闭幕后这里收到一堆感谢信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 , 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分别收到了来自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中国短道速滑队、中国花样滑冰队、中国冰壶队的感谢信 , 这让冬训中心运营管理团队的全体成员都倍感欣慰和自豪 。
场馆|“一炉火”变“四块冰”!冬奥会闭幕后这里收到一堆感谢信
文章图片

一场“温差”极大的跨界转型
中国冰上项目的运动员们 , 原本是在首都体育馆训练 , 但首都体育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式比赛场馆 , 要在赛前进行改建 。 改建期间 , 运动员们需要新的训练场地 。 为此 , 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在首钢园区内建设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 , 并利用工业遗存精煤车间等 , 改造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四个训练场馆 , 这就是俗称的“四块冰” 。
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运营管理团队成员 , 大部分是首钢工人转型而来 。 从“一炉火”到“四块冰” , 这场“温差”极大的跨界转型背后 , 大家用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 , 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
“2018年6月21日晚 , 花样滑冰场馆的冰面制作完成 , 那是我们制的第一块冰!”忆及当时的情景 , 首钢园运动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晓民颇为感慨 , “原本计划一周就完成的制冰 , 我们用了半个月 , 非常艰苦!”
原来 , 当时花样滑冰场馆6月初刚竣工 , 中国花样滑冰队20天后就要进馆训练 , 可冰面却怎么也不成型 。 “天儿热 , 房顶温度高 , 冰面温度低 , 水汽蒸发到房顶上又向下滴露 , 冰面冻不上 。 ”郭晓民说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团队成员想尽了办法 , 提高场馆密封性 , 甚至用鼓风机吹 。 那段时间 , 制冰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小学生” , 随身一个笔记本 , 把每一个制冰要点都详细记录下来 。
2018年6月21日晚 , 冰面制作完成 , 郭晓民特别激动 , 特意买了一个大蛋糕和大家一起庆祝 , “虽然第一次制冰是在很多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 , 但是 , 炼钢的首钢能制冰了 , 这是标志性的时刻!”
初学制冰 , 没少费工夫
刘永亮 , 首钢冬训中心“技术最全面”的制冰师 , 参与了四块冰面的制作 。
“制冰 , 讲究 ‘五度’ , 硬度、厚度、平整度、温度、湿度 , 四个场馆 , 每个对这 ‘五度’的要求都不一样 。 比如花样滑冰 , 冰温在-4℃到-4.5℃之间最合适 , 再低 , 冰就太硬了 , 运动员旋转、跳跃容易受伤 , 温度高了 , 冰面太软也不行 , 滑一会儿就出水了;但是短道速滑 , 冰面硬度就相对高一些 , 才适合运动员起速……”别看现在说得头头是道 , 初学制冰时 , 刘永亮可没少费工夫 。
制冰需要严控误差 , 甚至洒水的方式、用量、速度都有严格要求 , 为了制出合格的冰面 , 刘永亮在冰场一泡就是一天 , 反复练习 。 冰面上的红蓝色线条 , 需要一次画线成型 , 看似简单却最费神 , 刘永亮在冰上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 , 直到腿麻了才稍事休息 。
2019年4月 , 一场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在首钢园冰球馆开赛 , 这是刘永亮和他所在的团队首次独立完成比赛场地的制冰工作 。 刘永亮和同事们提前查阅了大量资料 , 研究场地规则 , 又反复向专家请教 , 最终制作出一块高质量的冰面 , 获得参赛各方的好评 。
“奇思妙想”应对赛场新规则
同样对这次比赛印象深刻的还有市场业务部部长韩冬 。
当时 , 国际冰联出台了一项新规则 , 将冰球赛场上用于固定球门的金属钉改为橡胶钉 , 以免运动员受伤 。 “橡胶钉和金属钉的固定方式不一样 , 金属钉是冻在冰里 , 橡胶钉得打到冰下的水泥地里 。 但咱们的冰场是在新规出来前就建好了 , 不可能再大规模改建了 。 ”韩冬说 , 于是 , 团队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在国际冰联允许范围内 , 把冰面加厚 , 再把橡胶球门钉底部全部冻在冰里 , 最后再套上球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