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称 压力太大容易诱发猝死


5月22日,郑州某报一名28岁的男采访人员(湖北人)在家中猝死,引发网友强烈关注 。而近段多发猝死事件出现,人们在惋惜同情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的健康到底怎么了?在这个大家都一路狂奔向前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来看待猝死现象,下面是心理专家的说法:
名词解释:猝死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猝死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最多见的是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据资料显示,大约80%左右的猝死都是跟心脏直接相关的 。有些猝死发生前有一些诱发因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强或轻度外伤等,有的则无明显诱因,甚至发生于睡眠、休息之时 。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猝死出现了年轻化的倾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心理专家指出,现在,人们应该从这些年轻的生命的消逝事件中引起警觉,总结和关注他们悲剧背后的现象,以便于防止更多的类似悲剧重演 。专家特别提醒年轻人,关注同龄人的悲剧,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为下一代的健康负责,管理好自己,不将带病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
发病年龄不断前移
专家认为,与我国13亿人口总数相对比,20多岁、30岁上下猝死的病患并不多,正是因为少,且其中许多又是公众人物,像2009年浙江卫视的女主播在上海猝死,今年3月上海25岁女硕士猝死,所以备受关注 。
倒回去二十年,如遇50岁患者猝死,人们会十分震惊:“这么年轻怎么就得这病!”而此前德国有人写了一本书,惊讶于《年轻人为什么心肌梗死》,那是指40岁以上的“年轻人” 。可现在,40岁左右猝死的也大有人在,像侯耀文、王均瑶、高秀敏,都是英年早逝 。而今天,更加年轻化,发病年龄在很大程度上被前移!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