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搏击赛第一导演张旭:搏击不是传递血腥

十年前,中国的搏击赛事是什么样子?这十年中,中国的搏击赛事又经历了哪些阻挠和成长?现如今,国内搏击商业赛事质量如何,又将走向哪里?与海外大赛相比,彼此孰优孰劣?……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搜狐采访人员采访了参与中国搏击商业赛事十年变迁,以导演身份置身其中、圈内耳熟能详的张旭导演,试图通过“导演”的独特视角,解读中国搏击的十年历练 。
张旭——亲自指导、导演国内商业搏击比赛场次最多、连续导演比赛时间跨度最长,毫无疑问的中国搏击导演第一人 。曾指导功夫王、英雄传说、拳击联赛、中泰对抗、武神传奇等多项国内顶尖赛事 。作为搏击圈里的“文化人”,张旭导演格外看重“文化”本身所能赋予搏击比赛的内涵,用“张导”自己的话说:“搏击的发展在于开明,搏击的精髓在于文化 。”
以下是采访人员采访原文:
观众见多识广,超越已经成为必须
张导:搏击的商业化比赛最早是从八几年开始,但当时的比赛在呈现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在九十年代,人们一直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由于意识上的差距,在整体上仍属于比较粗糙的阶段 。这种情况直到98年的中美对抗赛才有所转变,随后99年的散打王比赛,全国的散打精英全部击中在一个平台 。不止是选手,包括政府的主导,各支队伍的配合,媒体的优势传播,集体打造了散打王的火爆场面,也让一批又一批出色的选手为人所知,这些人很多都成为现在中国搏击界的中流砥柱 。
此后2005年的中国跤王争霸赛,英雄榜、英雄传说一系列新的团队和赛事集中出现 。再到09年、2010年搏击赛事的集中爆发,不管是呈现还是包装,都有了明显提高 。对于我们来说,时代进步带来的信息爆炸让普通人的审美飞速提高,而这种水平几乎是与世界同步,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呈现比赛的工作者必须跟上这种趋势 。实际上很多东西必须是超越的,只有“超越”才有可能满足观众 。现在的观众见多识广 。
导演并非一个人的工作
曾被外方专业人士羡慕
很多人以为,现场呈现只是舞美、灯光、影相的集合 。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 。一场精彩的比赛,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除了声、光、电的技术外,还有人员的调度、气氛的营造、环节的设置、包括选手的走位、机位的摆放同时达到最佳,才能最终打造一场精彩的比赛 。现在的很多比赛采用双语呈现,在国内播出的同时也在国外播出,包括和外方的合作都是与国际接轨的模式 。
应该说,我们在自己制作的同时,也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任何时候都不能闭门造车 。现在中国顶级搏击赛事的呈现水平已经处于国际的高端水准,甚至有外方的专业人士在评论时也会羡慕我们的能力和规模 。
特别是我们的收视率,在同档时间,我们的搏击比赛收视率不管是在哪个台播出都可以高居榜首,应该说观众对于这样的比赛本身是喜闻乐见、甚至说是有需求的 。当你观看比赛本身的时候,可能是爱好者;但是当你把它灌注一种情绪、灌注一种气氛、灌注一种情感的时候,就会吸引更多的人 。实际上,很多观众在观看搏击比赛的同时,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比赛本身,更多时候是一种情绪的沟通、互动、或者宣泄 。
搏击比赛无法脱离“文化”
比赛传递的不是血腥而是一种精神
很多人让我评价哪个选手更厉害,其实同一水平下,不同规则、不同比赛很难讲谁比谁更强,更多的是看临场发挥或者对胜利、信念的坚持 。能够长远起到作用的,归结到最后一定有文化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单纯的打斗、靠技术和刺激无法吸引更多的观众,只能让比赛停留在单纯的感官刺激阶段,但是这种记忆很难持续,很难留存很久,只有注入情感、注入文化的概念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