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斯诺克青少年之熵 学与训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三 )


学与训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少年队比青年队成绩好,青年队比成年队有优势,这个在足球项目上尤为突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同样在斯诺克领域存在 。丁俊晖曾经表示,中国小球员比英国同龄选手优秀很多 。而小选手们近年在世青赛和中青赛上屡创佳绩,也用事实验证了伍文忠“17岁以下最好的选手都在中国”的论断 。但为何他们拥有那么好的基础,到了18岁以后却很难再有突破呢?毕竟这么多年到英国闯荡的中国选手有20多个,但最后只打出来一个丁俊晖 。
“我认为斯诺克的人才成长模式还不固定,人才的培养,除了具备天赋、科学训练以及在高水平环境中历练等条件外,恐怕还需要我们很少思考的‘球商’ 。”易剑东认为,从人的全面发展和项目人才成长规律来看,过早辍学是非理性的,其带来的“球熵”和“球殇”,直接表现为比赛成绩的下降和最终顾此失彼的悲剧 。而伍文忠则认为,这种“球商”的不足,还体现在青少年选手对打球的目的很茫然,“小时候孩子们可能觉得打球很好玩,但到了成人阶段,一旦他对自己从事台球的目的不明确,理解为为父母、为教练或为追求名利而打球,那么无形的压力会让他的成绩越来越差 。”
然而,即便深知离开学校迟早会成为小球员成长的桎梏,但依然会有很多孩子和家长愿意“赌”一把,这其中的隐情透着些许无奈 。“在国内,不要说斯诺克冠军,即便是奥运冠军,也很少有凭成绩考进大学的 。按竞技体育的规律,运动员就要从青少年抓起,试想,一个好苗子从七八岁开始读书,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到了十六七岁才开始练项目,想要他在25岁出成绩、拿冠军,可能性能有多大呢?”伍文忠的想法恰好是很多家长“义无反顾”的主因 。
“关键看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只想让孩子成为一个高水平球手,当然可以让他放弃其他一切而专攻训练和比赛 。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心无旁骛的训练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缺乏社会交往和文化学习的氛围,也会使他们难以排遣压力,难以平静应对残酷的竞争 。”易剑东的担心不无道理,或许在这种封闭训练里,100个孩子能成就两三个优秀球手,但那些没有成功的人,今后势必失去很多人生成长阶段的乐趣和必要的训练,从而在进入社会选择其他职业时陷入被动,“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从人生幸福的目标看,这种做法可能造就一批‘半拉子人’ 。”
“学与训并非不可调和”,在熊晓正看来,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训练理念的不健全,家长望子成龙急功近利,以及政府和社会没有给学生运动员提供适合成长的环境 。“任何体育项目的训练都存在生理周期的问题,训练效果和时间不一定成正比 。我们现在习惯用时间去解决问题,但进行多余的训练就是在浪费时间 。”加之家长期待孩子早出成绩,于是,拔苗助长、让孩子过早脱离校园的情况,也就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了 。
但是,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现象,并不是经过教练和家长的努力就能完全改变的 。更关键的是“要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有别于传统体校的、由普通学校和民间俱乐部共同实现的训练平台,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特点为他们度身打造赛事平台,让孩子们在保证接受义务教育的正常课程外,能就近、低成本地去参加斯诺克的训练和比赛 。”熊晓正强调,“他们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