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决胜美国总统人选


美国总统大选结束,芝加哥一片欢腾,奥巴马迅速更新个人推特为“又是4年”,并晒出他与妻子深情相拥的照片 。随即就职演讲 。激动幸福的另一面,罗姆尼落寞的脸消融在波士顿的夜色中 。什么决定了这场胶着的选战? “决定总统选举的是国民经济这样的大事情,而不是候选人的失态、政治广告、或者短期的竞选策略”,科罗拉多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比克尔斯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 。他和同事共同开发的“比克尔斯-伯瑞”分析模型,曾成功预测了1980年与本次选举之间的8次美国总统竞选结果,唯独这次因看好罗姆尼“功亏一篑” 。
高球决胜 金科玉律
杂志以趣味性统计提供了影响选战的终极因素——高尔夫,为世人摊开一幅令人忍俊不禁的对比画面 。强弱分明的对垒发生在1980年至今的9次总统选战中,9次的5位获胜人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依时间顺序)无一例外是高尔夫拥趸,失败者卡特、沃尔特·蒙代尔、杜卡基斯、鲍勃·多尔、戈尔、约翰·克里、麦凯恩、罗姆尼8人,又似对号入座般全部坐进“不会或不喜欢拿高尔夫球杆”的行列 。一次例外,1992年竞选双方克林顿和老布什,上演“高球总统候选”的内部PK 。
是的,高尔夫决胜,这或许成为今后判断美国大选的一条金科玉律 。
没人怀疑上述统计的娱乐初衷,没有哪项标准比这个更富游戏精神,但它所呈现的高尔夫、体育运动对政客形象的美化扩展,又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西方民主世界,政客拉拢选票的一项基本策略为大众主义,努力表现出“我是你们的一员”,避讳“我是优于你们的一员”,消除隔膜增进关联,体育运动便是这种亲民路线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 。以高尔夫在美国的受众程度,变身竞选武器仿佛顺理成章 。小白球彰显大作用 。
但,是不是高球政客一定比非高球政客优质?无从解答 。一位名人的警句激起人们质疑,爱尔兰剧作大师、1925年诺贝尔奖得主萧伯纳曾对高球有过颇为不齿的定义,“想打高尔夫,愚笨未必是必要的元素,但愚笨一定有助于提高高尔夫水平 。”难道美国国民选出的都是蠢人?留给科学家们解答,我们只需知道,奥巴马酷爱高球,而罗姆尼一窍不通 。他们对体育相反的态度,又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支持者的规模,带动了天平的倾斜 。
球技平庸 球品不俗
马克·克内勒(Mark Knoller),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驻白宫广播采访人员,20多年来对美国总统行踪了如指掌 。4年前,他套入新身份:奥巴马任职期总统高球场次官方记录人 。从奥巴马第一次上台到今年8月5日,克内勒记录的总统高球赛事共为104局,多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 。8月5日后再无更新,原因多半是奥巴马全力备战竞选无暇分心 。其对手共和党,麾下一个竞选造势网站fortyfore.com上,对奥巴马高球生活的记载也停顿于那个日期,并嘲讽性发起募捐:奥巴马每完成一洞捐款18美金,征集口号:“给奥巴马一个持久稳定的高尔夫假期,让他玩到爽 。”
敌我双方,对首位非裔总统的高球情结之瞩目,不分伯仲 。
基本事实是,高球早已取代奥巴马青年时代热衷的篮球,成为其30岁后痴迷上瘾的体育项目 。美国月刊杂志《高尔夫文摘》曾对华盛顿上流社会如政客、商人、学者等群体进行了高尔夫球技排名 。TOP150榜单中,奥巴马排名108,和共和党派众议员布罗克斯并列 。
无官方确认的民间说法是,他的差点为17(即与标准杆的差值),白宫发言人卡尼曾一脸诡笑回答采访人员:“不好意思,这个数值保密 。”前总统肯尼迪差点仅为8,拜登同样,福特在10以下,老布什11,小布什15,克林顿和奥巴马半斤八两 。不过,奥巴马和克林顿的球品天壤之别 。美国人都知道,克林顿在球场上喊叫、骂脏话、时不时要求重打,高球专业术语Mulligan——非正式比赛中最后一击失败后附加的一击——因克林顿耍赖成性衍生为Billigans,借用克林顿的名字比尔 。奥巴马没有这些毛病,在亲近人士眼里,他是个诚实守信、值得敬重的高球手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