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运动如何更好掌握发力

简单地说,发力的过程像一个三级火箭--大臂、小臂和球拍 。或者说大臂、小臂和球拍组成了一个三节棍 。一节一节地展开发力 。

以前听说正手高远球的发力,和反手高远球的发力是一样的,不得其解 。仔细琢磨上面的图,好像明白了一些 。
正手时,手肘抬起高于肩 。有人说要尽可能靠近耳朵 。我觉得抬肘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引拍,使球拍基本上指向下方,这样拍头才有足够的挥动距离,产生足够的动量来击球 。当大臂以肩膀为支点,完成上举引拍的过程后,基本固定在那里,稳住不动,从而使手肘成为下一个转动支点 。通过小臂的挥动(展开),使球拍到达准备击球的位置,储备足够的动量 。然后小臂再制动,手腕成为最后一个转动支点,通过小臂内旋或手腕下压,来完成击球 。
再看看反手 。同样是手肘抬高 。正手时,是手肘内测靠耳 。反手时,是外侧,只是不能像正手那样很靠近 。和正手一样,当手肘抬高时,导致拍头指向下方,完成引拍 。然后和正手的发力过程一样,只是方向相反 。大臂稳住不动,小臂以手肘为转动支点向上挥出,到达击球的位置后,制动,最后小臂外旋完成击球 。
个人的体会是当每一节展开后,基本保持不动 。给下一节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盘,这样才能有所谓的爆发力产生 。如果大臂或小臂仍不稳定,跟着向击球方向移动的话,力就散了 。就有点像是仍以肩为转动支点,力矩变长,击球点处的爆发力就不够了 。所谓的轮胳膊,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
其实在比赛中,用反手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比较多 。因为理想的反手高球的击球点(背对网时,右肩上方左右),如果步法到位的话,是可以用头顶击球的 。因为被动,所以很难抢到高的击球点 。这时,就要靠大臂侧伸(而不是理想地向上),尽力使引拍充分,然后靠小臂挥出,再制动,完成击球 。注意观察过陶菲克的反手 。很多时候,大臂是与肩在同一水平上的 。所以在实战中,不一定要刻意追求最高的击球点 。无论正手还是反手,抢不到高点的话,如果注意到将大臂展开到合适的位置,从而保证充分的引拍,还是可以发力的 。
不知上面的理解是否合理 。本人也在不断体会中 。
首先,对初学者来说,一上来就提到抬大臂、甩小臂、压腕、内旋、外旋,这球还没打,头已经晕了 。再加上转体、扭腰,更是一头雾水 。可想而知,这球打得如同嚼蜡,哪里来的乐趣 。这让我想起刚开始学英文的时候 。拼命纠正口型,模仿美国之音的发音 。结果事倍功半 。现在在美国这些年,除了播音员,没有听到谁发音那么标准完美 。尤其外来的移民,英文说的跟读天书似的 。但这根本不影响生活工作上的交流 。
我个人打球的目的是娱乐 。为了提高娱乐的程度,我会努力提高打球的技巧 。提高打球的水平,也是减少受伤的最好的方法 。但是提高水平成为一种负担或痛苦的话,那就不值得了 。
回到发力这个话题上,我觉得最基本的就是小臂后摆引拍,然后向前挥出 。击球前制动,再靠小臂的内旋或甩腕将球击出 。这就是我上次说的三节棍中的后两节 。这个发力的过程,可以打个比方 。把球拍想象为菜刀的话,你是在剁肉馅,而不是切肉 。如果你还体会不到的话,这是你表现的一个机会 。下次包饺子时,自报奋勇,剁一次就知道了 。
等这两节棍基本掌握了,再加大臂这一节 。初学者收到的最多的指教就是先练好高远球 。而为练好高远球,收到的最多的提醒大概就是要提高击球点 。要提高击球点,就要求大臂抬高 。这常常使初学者很困惑 。我认为这里有两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是发力,一个是击球点 。个人觉得大臂抬不抬高,并不是发力的要点 。其目的只是要提高击球点 。发力的根本还是小臂的后摆引拍 。没有充分的引拍,小臂摆动的距离就短,击球的力量就小 。经常听到很多人提起专业选手,好像靠小臂或手腕就可发力击球 。其实我觉得这就是发力的要点--小臂后摆引拍 。击高远球时,大臂抬高,就是有利于小臂后摆引拍,同时提高击球点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