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谐音字滥用怎么看?各种电影名,名人出个书也带上谐音?

谢谢邀请 。樱桃番茄觉得这种情况如果是出现在个人日记或者是闲聊等等日常的是无所谓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出现在正式场合,广告,教科书等等上面那就需要注意了 。
这边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喧闹的世界杯大幕已落下,人们记住了捧走大力神杯、喜极而泣的德国队,记住了与冠军擦肩而过的阿根廷队,记住了被德国7:1血洗的巴西队 。当然,也记住了网上一则悄然走红的段子:阿尔及利“哑”了,瑞“失”了,比利“失”了,巴“熄”了,荷“烂”了,阿根“停”了,德“过”了 。简单有趣的文字游戏放松了球迷们紧绷的神经,也让谐音汉字的魅力展露无遗 。
谐音汉字的根源说
不少老外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被“一音多字、一字多音”难倒,而“一音多字、一字多音”恰恰是汉字谐音特色的基础 。
汉字谐音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于音同或音近的其他汉字来表达与原字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从而造成一种特殊效果的语言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汉字谐音的根源在于同音、近音现象 。谐音现象的历史基本上和语言使用的历史同步 。”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治理认为,谐音的使用与汉语自身的特点以及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 。在他看来,汉字谐音产生了一种“中国式幽默”——如歇后语由前后两段组成: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水瓶)、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两段之间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但在实际中往往只说前段,让听者自己“悟”出后段,形成说者和听者的默契,从中得到快感 。
谐音应用的全视角
汉字谐音的应用,古已有之,既有避讳之嫌: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代百姓讽刺官员田登为避“谐”,规定把“灯”说成“火”(“登”“灯”谐音)的故事;也有辞趣之用:如“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全文仅用一个读音,一气呵成,形似绕口令,读来却句句有味 。
汉字谐音也渗透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如在大门上倒贴“福”字,取“福到”之意;“鱼”“莲”与“余”“连”谐音,因而成为民间年画或雕塑作品中的常用元素;网络谐音词更是五花八门:“酱紫”、“神马”、“886(拜拜了)”……商业广告中,谐音汉字如“咳不容缓”、“天尝地酒”等日渐增多,众人褒贬不一 。
具有多年汉语教学经验、曾赴国外担任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的厦门大学教师周轶认为,汉字谐音的用途多是“表达求变”,既可一语双关,如“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可有言外之意,如“烟酒解决(研究解决)”;还可传递特别的感情色彩,如“粪青”(愤青) 。
身为“90后”的网友小陈觉得,自己使用网络汉字谐音词的原因在于“有趣、方便、能传达自己特定的心情”;小王则认为,网络谐音词是对语言的一种创造性使用,“只要不影响理解,又能达到表达效果,是很好的事” 。
谐音规范的新思考
谐音汉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带来趣味的同时,也惹过不少麻烦 。
今年6月,一则“苟姓后人宁可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再姓苟”的报道引发热议;去年11月,武汉千名学生集体“纠错”报纸杂志、电视栏目、名人微博中滥用谐音的现象;不少小学教师则表示,修改学生作文好似在“猜谜”,文中不乏“稀饭(喜欢)”“+U(加油)”等词 。原为趣味和审美而生的谐音汉字,却被频繁滥用 。那么,谐音的趣用与滥用区别何在?汉语规范性何去何从?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