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国的构造分区


认识我国的构造分区

文章插图
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再抬升形成的阿尼玛卿雪山中国是一个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部的沿海国家 。中国从东到西、从北到南跨度巨大,陆地面积广阔 。这是一个地形非常复杂的国家,几乎所有的地形类型都有 。中国大面积分布着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和山脉 。从板块构造的角度来看,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对中国宏观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
全球新构造运动是现代地质地貌形成的基础 。第四纪期间,中国发生过哪些著名的地质构造事件?最著名的是青藏高原,它迅速成长为“世界屋脊” 。黄土高原紧随其后,从湖泊到高原;东部地区利用向东发展的机会,“自我伸展”,把高原上的物质侵蚀沉积,变成盆地和平原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当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将其阻挡时,在中国版“雄鸡”的头部(东北地区)和尾部(喜马拉雅地区)形成了火山 。此外,新的断层正在形成,旧的断层正在复活,各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不同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不同 。要了解这些地质构造事件,首先要了解我国板块域的构造分区 。
总结一下,中国的构造分区就是“南-南、北-北、青-新”这七个字,分别指华南、台湾省-南海、华北、东北、喜马拉雅、青藏、新疆 。从板块位置来看,中国的区域(包括陆地和海洋)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其边界是一条巨大的南北向构造带,即贺兰山-龙门山-小江断裂带 。南北构造带以西是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域,对应“秦熙新”四个字 。东面是滨海太平洋构造带,对应“南-南-北-北”四个字 。他们共同塑造了我们国家的土地 。
“Xi”——喜马拉雅地区喜马拉雅构造区,中国大陆的划分与组合,以及它的起源 。它的范围很窄,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南部,基本上是喜马拉雅山的主体 。那么,“Xi”从何而来?是板块长期受压的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印度洋板块正以每年50 ~ 60毫米的速度向北挤压——所以,在第四纪期间,印度洋板块已经潜进了约150公里,相当于“填满”了整个恒河平原 。喜马拉雅山之所以能“长”得这么高,是由于“木瓦状”的挤压,就像不断把木楔推进去一样 。新生代晚期以来,整个山系抬升了3000 ~ 4000米 。所以这个地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字——“拥挤” 。这样的压缩环境也造成了最强烈的地震带——雅鲁藏布江地震带 。只有有历史记载以来,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发生过8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 。
认识我国的构造分区

文章插图
雅鲁藏布江
认识我国的构造分区

文章插图
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绿色”——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西是《山海经》中的“无岛山”帕米尔高原 。连接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的帕米尔高原有世界第二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611米) 。东部是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小江河断裂带 。其中六盘山又名“龙山”,是三国时期马谡不慎丢失街亭的地方,可见地势之险 。就是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的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面积24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它像一条在空中的鲸鱼,似乎有向东向下流动的潜力 。
青藏的“绿”意味着青春 。青藏高原确实是最年轻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 。这么高的海拔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经历了很多阶段 。第四纪时几乎与喜马拉雅山同时上升,上升幅度在3000-4000米之间 。有人认为青藏高原地壳具有双层结构——除了上层是自己的,下层是印度板块抬升的,这解释了山脉和高原同时抬升的机制 。这个地区的地壳最厚,达到70公里 。此外,挤压还造成了一系列呈弧形的挤压性走滑断层 。比如鲜水河断层,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 。鲜水河断层的最大走滑(左旋)速度为14毫米/年——据估计,它在第四纪期间发生了30多公里的错动 。这个地区的地震大多沿着这样的大断层发生 。区域结构特征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厚”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