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福州人立夏吃什么?

在炎热的夏天 , 为了使身体不亏损消瘦 , 人们往往会在立夏进补 , 使自己的身子强壮有力 。各个地区的习俗不同 , 导致饮食习惯有所差异 。那么立夏这天 , 福州人吃些什么呢?小编将和大家一起解开这个谜 。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 , 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 , 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
南方大部分地区 , 因农作物生长旺盛 , 杂草、病虫也迅速滋长蔓延 。客家人所居地方 , 立夏时节 , 已经完全进入夏季 , 天气炎热 , 人们食欲不振 , 开始消瘦 , 即“枯夏” 。但立夏过后 , 却是农耕时代 , 最需要人力的时候 , 人们希望借助于立夏“被养” , 强身健体 。另一方面 , 体质较差、抵抗力较弱的人们容易受到病菌侵袭而发生疾病 。民间开始偷闲消夏 , 注意饮食补养 , 人们在立夏吃一些食物 , 往往寄托着祈福、保佑平安、发财致富的良好愿望 。
立夏季节 , 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 , 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 , 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 , 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 , 其味极为荤美可口 。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 。它成为福州着名的风味小吃 , 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 。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 , 在异国他乡 , 一听“鼎边糊”三字 , 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 , 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
立夏煮鼎边“做夏” , 盛行于明末清初 。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 。这一天煮鼎边 , 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 , 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 。像涮鼎边一样 , “一纹(涮)就熟” , 藉以联络感情 。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 , “做夏”吃鼎边 , 意义更深一层 。明朝嘉靖年间 , 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 。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 , 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 。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 。有一天 , 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 , 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 , 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 。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 , 以便慰劳三军 。料想不到 , 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 。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 。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 , 准备庆功 , 但已无法开席了 。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 , 将大米磨成浆 , 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 , 涮米浆于锅边 , 不消一刻钟 , 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 。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 , 不消两个钟头 , 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 , 缅怀民族英雄 , 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
你可能也喜欢:
关于大雪节气问候语短信汇总
芒种后九天交运 , 芒种后九天是几号
有关大雪节气农谚集锦
解惑:芒种是第几个节气?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