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全知道 老百姓应该知道的那些法律常识

我们应该知道哪些法律常识?
(2022年3月2日修改)
如今,法律已经进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就业等各方面,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即通常所说的“懂法”,才能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保护自己 。那么,有哪些跟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呢?
一、 程序方面
1、偷录偷拍是否能作为证据使用 。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包括视听资料在内的8大证据种类 。其中,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反映的声音、图像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常见的视听资料有录像带、录音带、胶卷,以及储存于软盘、光盘和硬盘中的电脑数据等 。
对于偷录偷拍“证据”的合法性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判断,不能简单地认为一概合法或一概非法 。最高法关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对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因此,偷录偷拍要作为合法证据使用,有三种限制:一是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包括个人隐私以及个人的生活不受干扰等;二是不得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 。采取暴力、胁迫、非法拘禁、窃听等方法取得的证据,均不能作为诉讼证据使用 。三是故意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偷录偷拍行为,也在禁止之列 。”
特别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2、法律不保护权利上的睡眠者 。
通俗的讲就是“权利不用,过期作废” 。
意即公民在主张部分合法权利时,受到法律规定的期间的限制,如果在法定期间内未主张权利,便可能导致无法胜诉 。在法律上体现为诉讼时效 。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易成本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为了避免因期间过短而无法充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民法典将普通诉讼时效由2年增加为3年 。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如在轻微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人应自收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之日开始的3年内向对方主张赔偿 。此外,在权利人不知自身权益被侵害的情况下,诉讼时效最长可延长至20年,自侵害行为实施之日起算 。同时,也并非所有的权利都会受到时效制度的限制,最典型的就是基于物权所形成的“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请求权 。比如对于非法占用房屋的这一侵权行为,无论经过多久,房屋所有权人都具有恢复物权圆满状态的权利 。
3、刑事追诉时效期限 。
如果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未被立案侦查,过了法定期间后,国家不再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也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犯罪行为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不满1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