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的经济

国民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5.5亿元,增长32.27倍;财政收入由818.81万元增至2009年的4.04亿元,增长49.34倍,农民人均收入由325元增至2687元,增长8.25倍 。2005年,全县实现县内生产总值18.5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789万元、利税6386万元,实现利用外资总额2824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56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68万元,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完成果业开发面积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元 。2006―2008年,会昌连续三年获得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综合先进,2008年评为全省强农惠农先进县,2009年被赣州市委、市政府评为2005―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综合先进县 。2006年以来,会昌先后获得全省“加快工业发展加速工业崛起先进单位”、全省“工业发展年度贡献奖”和赣州市“年度工业发展先进县”等荣誉;先后荣膺“江西十佳魅力新城”、“江西省卫生县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先进县” 和“赣州市第一届文明城市”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9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1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8:42.7:33.5调整至21.9:44.2:33.9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亿元,财政总收入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44万美元,出口总额2872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9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8元 。1986~2009年,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 。1986年,会昌有幼儿园47所,在园幼儿1909人,有完小178所,初小229所,教学点84个,小学在校学生58809人,有初中24所,完中4所,中学在校学生10249人 。1998年,小学入学率达100%,毕业率为99.2%,初中入学率95.1%,毕业率98.2% 。当年10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通过省政府检查验收,会昌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7年秋开始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同时兴办特殊教育学校,填补特殊教育空白,创办珠兰示范学校,成为中国农村教育改革试点学校 。2008年,投入1.5亿元,动工兴建新会昌中学 。2009年,会昌有幼儿园257所,在园幼儿12678人,有完小96所,初小99所,教学点56个,小学在校学生71249人,有初中23所,高中4所,初中在校学生16629人,高中在校学生7228人 。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99.9%,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4% 。高中考取大专院校学生数2005年突破4位数,2009年为1661人 。1986~2009年,教师队伍得到充实 。1986年,全县教职工总数3111人,有小学专任教师2115人,中学专任教师460人,职业学校专任教师40人 。2009年,全县教职工总数4335人,比1986年增1224人 。其中有小学专任教师2481人,中学专任教师1579人,职业学校专任教师54人 。全县有高级职称教师201人,中级职称教师1265人,初级职称教师1985人 。1986~2009年,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986年,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仅49.9元,2009年增加到3153.3元 。2005年后,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2009年,4年累计投入7.8亿元,是1986~1999年14年总和的5.3倍 。1986~2009年,累计投入校建资金31471.51万元,新建校舍32.148万平方米,改建校舍26.851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4.56平方米 。会昌有二条高速公路(厦蓉高速、济广高速)、二条国道(323国道、206国道)、二条铁路(赣龙铁路、规划的鹰(潭)瑞(金)汕(头)铁路)穿越全境东西、南北方向,另有会武线(会昌至福建武平)、省道会杉线、周版线(会昌周田至安远县版石)构成境内主要交通干线 。会昌县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县内路网纵横,交通便利,交通优势日益显现 。赣龙铁路(赣州-龙岩)在本县设有西江站(客运站) 。1986年,会昌县有县属医疗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21所,村卫生所272个,厂矿、学校医务室9个,有病床329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10张 。1986年后,全县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门诊大楼,新建县中医院,两所医院均已成为赣州市内县级一流医院 。先后投入资金7809万元,购置1000元以上先进设备1313台(件),县、乡医疗机构均配有救护车,医疗、检验条件大为改善 。2009年,全县有县属医疗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19所,村卫生所397个,厂矿、学院医务室7个,个体诊所29个,有病床672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14张 。有卫生技术人员919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9人,中级技术人员250人 。县、乡医疗机构重视医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先后派出县、乡两级卫生技术人员1096人次到省级以上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或到外地医学院校培训,先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37项,全县医技人员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机构的救护水平显著提高 。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的治愈好转率均达到97%以上 。卫生防疫工作成绩显著 。全县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落实各项卫生防疫措施,加强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取得成效 。24年间无重大疫病流行,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全县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加强卫生监督管理,进行改水、改厕和污水治理工作 。2005年后,每年投入100余万元用于改厕,投资300余万元用于改水 。2006~2009年,先后投资1.5亿元用于县城街道油路改造和下水道改造,投资5100万元改造垃圾填埋和无害化处理工程 。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至2009年,全县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009年底,会昌县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 。乡村文化活动由乡镇文化站组织、指导 。每逢节日喜庆,乡文化站都会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在乡村,一批优秀民间艺术得到弘扬 。各地民间灯彩(龙灯、马灯、狮灯、香火龙等)、民间舞蹈(花鼓)、民间演艺(木偶戏、帐子戏等)、民间剧团等活跃在民间,以其淳朴的乡情、热烈的气氛、吉祥的祝愿、生动的故事感染着万千群众 。会昌为客家人聚居县 。千百年来,客家人勤劳、勇敢、敦厚、朴实之风,代代相传,其独特的风情民俗,大多得到保存沿袭 。改革开放后,大批青壮年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全国各大中城市,或务工、或经商,并在异地他乡的生产生活中感受文明新风 。1986~2009年,县委、县政府着力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宣传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县内民情风俗有明显的变化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