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详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文章插图
寒食节在每年冬至后的10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两天,又有“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之称 。因寒食节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解一下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吧 。
详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 。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
二、寒食节习俗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