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文章插图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钱币,形式和价值各有不同,但其用作交易的功能与性质是不变的,大洋就是中华民国时期货币的别称,又名银圆或银元,指代旧时使用的银质钱币 。形状为圆形,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 。
我们经常能在历史纪录片中听到“一万大洋”这样的字眼,甚至有些人家里也会收藏过去时期的大洋,不少人都会好奇,民国时期的“一万大洋”到底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大洋的来历——“袁大头” 在民国时期,正是国门大开,汇聚各方文化、各种领导思想的时代,人们不用出国就能见到上百种钱,除了“袁大头”,还有银元“孙大头”、“鹰洋”以及清末银元“龙洋”,这四种货币皆有十分值钱的购买力,购置各类物品贴补家用,在市场通用,也为社会大众认可,“大洋”亦是其亲切称号 。
【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文章插图
然而好景不长,众所周知,清朝灭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 。当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还有一部分是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中外并存,种类繁多,折算过程也十分复杂再加上北洋政府铸币繁复,内外因共同导致民众积怨渐深,极需一个统一的币种减轻压力,与此同时袁世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借助货币改制以期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 。其头像铸于背面的“袁大头”由此而来 。
而新制造的“袁大头”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规格统一易识别,因此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逐步取代了其他币种,成为流通市场的主币 。有了统一的货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积累财富,大洋的购买力在开始民国初期处于稳健状态,但放眼整个民国时期来看,动乱时期的大洋影响力远超过稳定时期的影响力,钱贵民轻的现象也缓缓拉开历史的帷幕 。
大洋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兴衰,反映着一个时代领导人的统领思想,承接着一个时代人民的辛勤汗水,是一整个时代的缩影 。

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文章插图
大洋的购买力 虽然大洋在民国时期才出现,但是在民国的不同时期所含的价值是不同的 。甚至随着通货膨胀,大洋的购买力在不同年份差异颇大 。比如民国初期,物质条件匮乏,民以食为天,解决温饱问题是摆在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 。大洋主要就用于日常饮食消费之中,购买力也不会太高,对于一个五口之家并且只有两个劳动力来说,维持基本温饱已是踮起脚尖才能做到的事,更不会将大洋花在新衣服的添置上 。
一万大洋可能并不能使大家对大洋的购买力有较确切的认识,一块大洋更能反映当时银元的购买水平,那么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能买到哪些东西呢?据资料显示,一块大洋在1912年的北京能买60斤普通大米,或者供6个人吃一顿羊肉火锅 。在1931年春天的广州近郊能买25斤大米或20斤豆角 。
在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区能买16斤大米,或5斤猪肉,或40个鸡蛋 。可以看出,地域不同大洋的购买力各有千秋,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推移,物价逐渐上涨并且涨幅越来越快,一块大洋所能换取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
从地域上看,沿江沿海地区粮价又各有差异,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较高,大洋的购买力相对低一些,比如鲁迅在北京定居时,一块大洋能买五六十斤大米,后来去了上海,一块大洋只能买20斤大米 。从时间上看,大洋随着粮价变贵购买力也就越来越低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