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 唐朝宰相几品官职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 唐朝宰相几品官职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肯定是皇权至上 。那么皇权之下,百官之首的大臣又是哪一个?肯定是宰相 。宰相二字顾名思义“宰”——主宰;“相”——相礼的人,大概也有辅佐的意思 。因此二字连起来就是身份在皇帝之下,用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职 。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横空出世 。其中宰相官品为一品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把宰相之位调整为三品,并设立多位宰相,他们掌管不同部门 。一个普通大臣很难能登上三品宰相之位 。对宰相之上的一品二品官职 。更是望尘莫及 。
一、宰相门前七品官宰相在朝堂的地位相当高 。宰相如果向皇帝行礼,皇帝则还需要还礼 。因为宰相作为本朝首脑,几乎所有大事都必须要经过宰相同意 。正是因为宰相位高权重,门口的门童门卫也随之神气了起来 。因此有了这句俗话“宰相门前七品官” 。
这的确让人难以理解 。一个看门的人,地位可以比肩朝廷的七品县令 。但是仔细想来,如果你有事情要见宰相大人,是不是必须得让门卫代为通报一声 。这其中可能还免不了讨好,所以他们的这份权力也不小 。于是,把他们比成七品官员 。
古时的七品官员可以作到县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区长,或者县级市的市长 。仔细想想,作为一个门童门卫 。身份就可以比肩县令、县长 。这样的身份也是非常惊人了 。
那么唐朝时期宰相门前小门童真有这么大的权利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县令来求见巡抚,巡抚门口的门卫拦住去路并要钱财 。县令说:“巡抚大人命令,禁止任何行贿的事情 。看来你们胆子真大 。”
门卫听后说:“巡抚大人的话,我们要听,但是不能不听 。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县令无奈求他们先引见巡抚大人 。等解决了大事再回家取银两来补给门卫 。这看似是一个好办法,只是门卫就是不听 。决意先交钱后进门 。
县令愤怒地跑到巡抚衙门旁边,抄起槌击响了鼓,鼓声阵阵飘到了巡抚大人的耳朵里 。待巡抚出来了解情况后,也是十分生气,当即就把该门卫关了起来并治了罪 。这件事随着门卫入狱而平息,可是没过几天,所有门卫集体辞职 。
这可弄得巡抚一脸懵,情急之下向同僚借了几个人手充当本家门卫 。所以在古代,小人物也是大人物 。主家官职越大,身边的人也就随之越厉害 。这样看来“宰相门前七品官”,正是说的这些小人物 。
二、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宰相关于相权过大直指皇权 。这让李世民非常头疼,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法子,把宰相手中的权力拆开来 。拆解成三个部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这三方都有各自的主管,虽然三位长官同阶同品,但是在管理方向上面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
李世民这样子做,是为了保证自身皇权稳固 。他把一个多年流传下来的宰相制度改为了群相制度,这个方法成功解决了宰相权力过大的问题,这个举动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
武则天即位后,大力发展了群相制度 。在这位女帝执政期间,大肆提拔宰相且每位宰相又都是同品同级 。让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皇帝的作用就是防止宰相之间产生矛盾以及监视宰相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利而已 。
夏商时候的巫史,西周春秋时候的公卿,战国以后的宰相 。到了明朝时期的内阁首辅 。其实宰相制度千百年来一直都在沿用 。宰相一直以来都是皇帝的好助手,宰相之位也是难以被取代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