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的作者和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朝白居易写过一首《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
第1句是说春天尽去,一切带有春暖花开的迹象都没了 。
第2句说,山中寺庙里的桃花此时才开始盛开 。
第三句,长恨,指的是怀念很久,思念很久 。这个“恨”,是怀念到极致的表现 。类似于爱到极致生恨,恨到极致生爱 。古人为了表达一个非常漫长相思相愁的情景,会喜欢用相反的一个刺眼的字眼来表达概述 。注意我的用词是概述,也就是说,用一个字就能讲述原本需要几十、上百、甚至更多字数才能表达的内容 。诗句中一行就那么几个字,每一个字的位置都十分的珍贵,古人就只能寻求用相反的或者极端的字眼,以一字的方式直接概述整个漫长的情感 。我们都知道一段浓郁的漫长的情感表达,字数是少不了的 。可是诗句里面的位置就那么多,如何用一个字就能概述,无疑是必然的选择 。“恨”子就成了一个最绝妙的表达方式 。只需一个字就将其中漫长浓郁的情感精准的表达出来,这不就是最佳方案吗?
这样一来一句:长恨春归无觅处 。一下子就将原本可能需要数百字,甚至更多字数才能表达的漫长的,浓烈的思念情感表达出来 。要知道这一句中长恨与寻觅是两件事 。偏偏这两件事只能做开头,只有烘托的价值 。一句话直接就将两件事概括的清清楚楚,这就为后面预留了表达的空间 。不然一件诗就得用两三句来表达 。
第4句表达的也是两件事 。与第3句里面的长恨和无觅处完美对接 。第4句无非就是说,寺中的桃花盛开的景象仿佛回到了春天 。诗人用一种相反的手法将这种景象推到了极致 。因为单纯的阐述一件事实是没有太多含金量的 。会被归类于生活中的闲言碎语 。诗人用这种相反的手法,就彻底的避免了被生活庸俗化,让这种绝美的盛开的景象得到了升华 。
总结就是,格律诗一般就4句 。前三句你无论如何就要把事情讲的清清楚楚 。不仅要讲清楚,而且还要将心中的情感给引出来 。然后最后一句封关 。从而达到整首诗升华的效果 。
感兴趣的朋友,多多翻阅一下古人的诗句 。只要是以四句为主的,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