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 三 )


初闻:乍听到 。
涕泪:眼泪 。
却看;回头看 。
漫卷:胡乱地卷起 。
纵酒:纵情饮酒 。
青春:春天 。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忽然间从剑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我胡乱地把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一直奔向洛阳 。
(严重抄袭!!!费好大劲打的!)译文
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消息,惊喜得热泪流满衣裳 。回头看老伴和孩子愁颜不知消失到了哪里,随手胡乱地收起书高兴得要发狂 。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 。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路回洛阳 。
选我幽!!!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译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