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波:国羽或再度面临低谷 亟需第二次创业( 三 )


   为什么推崇科学、讲究科学,成绩反而倒退?这似乎是一个矛盾 。其实道理很简单,刻苦与科学的关系,就是“肯不肯练”和“怎么练”的关系,也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真理,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法则 。内因永远起主导作用,外因永远为内因服务,刻苦与科学的关系也是如此 。科学为刻苦服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丢掉了刻苦,就好比巧妇离开了大米 。
   翻开中国竞技体育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通过刻苦训练、顽强拼搏而功成名就的运动员例子比比皆是,而没有刻苦训练的铺垫,仅仅依靠科学训练而功成名就的运动员则凤毛麟角,很难找到 。再翻开中国羽毛球运动史,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一辈羽毛球运动员成为无冕之王,是在面对3年自然灾害、吃不饱穿不暖的背景下完成的伟业,1992年中国羽毛球队遭遇低谷时,我们也是在吃大苦、流大汗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走出低谷的 。而从2008年开始,由于客观条件的极大改善,各种各样的科学训练理念、器材、方法等不断渗透到羽毛球训练中,而且在2012年确实也创造了包揽5枚奥运金牌的奇迹 。此时此刻,很容易产生一种简单推论:即以前没能包揽金牌,是因为科学含量不够,现在包揽了,是因为科学含量高了 。我觉得,正是这种简单思维导致我们对“刻苦训练”的排斥,最终演变成2013年成绩的倒退 。
   我这样下结论,并不是反对科学,更不排斥科学,也不否定伦敦备战过程中科研攻关服务所起的作用,而是认为科学的作用不能凌驾于刻苦训练之上 。竞技体育就是这样残酷,没有付出一定没有收获,付出了也不一定有收获 。有句话说得好:你想得到一样从未得到过的东西,那你必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 。从这个层面讲,刻苦训练是职业竞技的基础和主体,科学训练是职业竞技的催化剂和辅助体 。任何一支运动队伍,忽略刻苦训练的开始,也一定是运动成绩下降的开始 。
   职业竞技追求的是对人类极限能力的挑战与挖掘,因此,科学训练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这一特定条件下的科学训练强调的是,在恒定的时间内、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我能不能比对手练得更多、练得更强,而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少练就少练 。
   三、核心力量与专项体能的关系错位
   通过2013年全年比赛的检验,我们还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在比赛中表现出来体能水平普遍下降 。以前,体能出色恰恰是中国羽毛球队的优势,是我们赖以制胜的武器,那为什么现在就变成了阻碍胜利的绊脚石?原因无非两方面,一是练得少了;二是练得不到位 。
   回顾我们当前的体能训练模式,大家一定可以感觉到和以前有明显变化,核心力量的训练内容明显增加了,而传统力量训练内容、专项体能内容明显减少 。近年来,我们广泛引入“核心力量”训练理念和方法,自然有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是经过几年的累积和检验,我们的小伤小病减少了,致命伤却明显增加,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核心力量”对羽毛球专项体能的促进意义究竟有多大?它的合理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当前,我们对“核心力量”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练习的手段和器材上,对“核心力量”的原理缺乏认识,对核心力量与羽毛球专项体能的关系也缺少研究,因而在具体执行时走进了误区 。
   “核心力量”的实质是一种稳定性能力,其训练多是在非稳定的支撑面上进行的练习,强调动作的规范性,重视身体动作链,通过增强各关节肌肉群的协同作用来提高人体控制稳定的能力 。它起源于康复训练和体育健身领域,主要用来治疗运动障碍 。而我们传统力量训练更多关注肌肉的最大力量,对动作的规范性考虑较少,对关节稳定性考虑不多,所以容易导致一些损伤和大肌肉群、小肌肉群力量的不均衡,表现为协调性较差、力量发挥效率不高等 。由此可见,这两种训练模式之间存在着互补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引入“核心力量”的初期,由于很好地规范了动作和改善了关节肌肉群的协调性,充分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因而表现出较好的训练效果 。也正因为这些立竿见影的成效,诱导了对“核心力量”的盲目崇拜和过分依赖 。而一旦把核心力量作为主要的体能训练手段时,传统的大力量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必然会受到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就会明显表现出大肌肉群力量的薄弱和整个骨关节系统对专项适应性的降低 。我认为,这就是当前频频发生重大损伤的根源所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