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少数民族 瑶族
瑶族民族的乐器文化,主要是在广东、广西、湖南这些地区为主,瑶族也是分布在这些地区 。那么关于瑶族的长鼓舞,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瑶族长鼓舞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色呢?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基本动作
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 。。动作主要有模拟动物、祭祀等 。
舞姿刚健,风格淳朴 。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 。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 。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 。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 。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 。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
道具
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 。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90厘米,鼓腰直径为4—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0厘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长约110—130厘米,鼓腰直径约15—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180—200厘米,鼓腰直径约20—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0—40厘米 。
制作
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 。1.2米左右长,中间小,两头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 。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 。跳舞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 。如果4人以上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噼啪蓬平"的浑厚激昂之声 。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则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
区域差异
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民,逢年过节,都喜欢跳长鼓舞 。广东连南瑶族长鼓舞在排瑶祖先隋唐时期迁徙到连南时一同传入,随着耍歌堂的兴盛而兴盛 。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象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 。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表现得维妙维肖 。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舞姿优美奇特,但难度也很高,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 。
长鼓瑶语叫“汪嘟”,约4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 。鼓身用沙桐木制成 。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 。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 。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 。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 。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来达到其艺术效果 。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 。瑶族长鼓的鼓身为木质,两端挖空,蒙以羊皮 。鼓分大小两种,大长鼓长1米以上,鼓面直径0.2米,中间鼓腰细7~8厘米;小长鼓长约0.8米,鼓面直径约0.1米 。击鼓时常用黄泥浆糊在鼓面上,调节音色,故这种舞蹈也称黄泥鼓舞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瑶族历史-瑶族是如何起源?
- 瑶族食俗-瑶族都有哪些特色小吃?
- 瑶族传统节日姑娘节-具体都有哪些特色?
- 好看的小说:被最好的忠犬暗恋、恶人快穿攒功德、伪琼瑶同人文、古言大长篇
- 张瑶:高温瑜伽练就好心态
- 经常泡瑶浴对人身体好处有哪些 瑶浴什么时间泡最好
- 《玉锁瑶台》橘花散里,呆仙女下凡寻师,却收了三个徒弟
- 国安封闭训练欲死磕恒大 宣布续约曼帅鼓舞士气
- 书瑶的女孩名字意思是什么
- 陈德蓉减肥心得——高温瑜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