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传统节日( 二 )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 。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 。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 。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 。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 。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 。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 。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 。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 。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 。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 。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 。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 。上面加一块猪板油 。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 。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 。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 。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 。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 。配料也分甜咸两种 。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 。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 。兼具粘、软、滑的特色 。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 。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 。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 。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 。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
漫话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 。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