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祭灶节的-祭灶文化的记载


古人是怎么过祭灶节的-祭灶文化的记载

文章插图
 传统节日  祭灶节 
祭灶节是小年时一个重要的活动方式,这天是祭拜灶王爷的日子,民间有各种关于灶王爷的说法,是保护一家的饮食之神,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的 。多给灶王爷送上一些好吃的,能够祈祷生活的平安 。祭灶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文人有关于祭灶文化的记载,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
曾当过宋朝宰相的吕蒙正,在未中举及仕之前,家道衰落,一贫如洗 。有一年送灶神之夜,家中没有祭物,便供上清香一支、清水一碗、打油诗一首以祀之 。诗云:“一炷清香一碗泉,灶君司命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 。"诗人在诗中借题发挥,把自己家翁及满腹才华无用处的幽怨情绪作了尽情的宣泄 。他要灶神报告玉皇大帝,在人间吕蒙正的文章不值钱,实际是对当时现实社会轻视人才的抨击 。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这首《祭灶词》写得饶有情趣,像是一出小戏――有场景,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 。场景是腊月二十四,灶王爷神像前摆好祭品:烂熟的猪头、新鲜的两条鱼、豆沙甘松,还有圆碌碌的粉饵,相当丰厚 。人物是一家之主――祭灶的主持者和受祭的灶王爷 。情节是灶王爷准备好“云车风马”快要上天见玉皇大帝了,祭灶主持者拉住灶王爷请他逗留一会儿,接受丰盛的祭祀 。祭祀开始了,主持者发号施令,叫妇女们赶快回避,叫儿孙们逐一献上祭品,把酒洒在地上,还烧了很多纸钱 。于是灶王爷哈哈大笑,非常高兴,主持者乘机在灶王爷的耳边悄悄说:“女人的争吵你就当没听见;猫狗拉屎撒尿你也不要见怪 。现在你酒醉饭饱,我们送你上天 。家里勺长勺短的小事你老人家包涵,不要婆婆妈妈学嘴学舌跟玉帝说 。最要紧的是向玉帝讨一份大吉大利的利市,回来分给我们!”看到这有趣的对话,读者也会忍俊不禁,更可从字里行间窥见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刻关切 。
“一年没吃一点啥,临走灶糖粘嘴巴 。你这一家好人家,叫我咋给玉帝夸?”这首《灶君怨》打油诗,以灶王爷的口气写成 。“祭灶"时请灶神吃糖,用意是以麦芽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上,防止他见了玉阜大帝说三道四 。此诗写得幽默风趣,读来饶有兴味 。
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鲁迅少年时家道中落,祭灶时家里虽然尽力准备祭品,但没有黄羊谈不上丰盛,所以写了这首祭灶诗 。此诗于幽默俏皮之中寄托了不满与牢骚,既真实表现了家庭经济的困顿,也刻画出浓郁的民俗风情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 。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 。腊月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 。自是以后,暴至巨富 。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同祭灶而荐黄羊焉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