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这个本土产业,需要“核心竞争力”和“保护性发展”

中超这个本土产业,需要“核心竞争力”和“保护性发展”
文章图片
采访人员寒冰报道中超第一阶段半程结束 , 升班马领跑榜首、3支全华班球队垫底和谢晖的全华班大连人“压着打”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 。 不仅有4支全华班球队 , 本赛季也是中超“金元时代”以来 , 注册外援人数最少的一年 。 一个特殊境遇下的中国联赛赛季 , 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这个产业的机会 。
中超这个本土产业,需要“核心竞争力”和“保护性发展”
文章图片
30年前的6月23日 , 红山口会议召开 。 中国职业足球走上舞台 , 足球成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的突破口 。 但既然是上升到产业的高度 , 不妨回顾一下 , 过去这30年 , 我们是否真的把中国联赛当做本土产业精心培育了?
举凡本土产业 , 不管是富含科技含量的芯片业、汽车制造业 , 还是对受众市场依赖性极大的影视业 , 后发国家对这些产业的培育之路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 , 从贸易制度上设置保护性壁垒 。 二 , 拼命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 但遗憾的是 , 中国的职业足球产业 , 在过去30年 , 于这两方面 , 都缺乏有意识、有系统的定位 。
30年职业化来 , “外援”和“外教”始终是中国职业联赛不可缺少的元素——这没有任何问题 。 所有后进的本土产业 , 面对国际的优势技术 , 引入 , 是性价比最高的起步 。 但引入后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建呢?至少以30年为时间长度来看 , 恐怕少有本土产业像足球产业这般 , 只见引入 , 而未见多少学习成果 , 更遑论自主创建的格局了 。
中超这个本土产业,需要“核心竞争力”和“保护性发展”
文章图片
中超这个本土产业,需要“核心竞争力”和“保护性发展”
文章图片
以职业足球为产业 , “产品”无疑应该是每一场激烈而精彩的比赛 , “核心技术”则应是球队的整体技战术能力和球星个体的能力 。
职业化之前和之初 , 中国足球体系自己培育出的球员能立足英超英冠德甲德乙 , 不仅打主力还能当队长 , 这说明我们的足球产业在创业最初 , 尽管全面落后 , 仍在个体层面有闪光点 。 但如今呢?尽管“留洋声”如山响 , 中国球员走出去 , 又能获得多少的生存空间?毫无疑问 , 我们足球产业的“核心技术”层面 , 学了30年 , 于球员个体上不进反退 。
至于30年产业化以来 , 我们的联赛比赛是否激烈而精彩了?这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 。 即便你给出的答案是正向的 , 很精彩、很激烈 , 但试想一下 , 一辆性能优异的超跑在中国组装成功 , 但核心元件全为原装进口 , 这样超级汽车能否证明中国汽车业制造业已经获得了全方位的成功?
“核心竞争力” , 之所以被称为“核心” , 就在于其不可替代性 。 任何核心技术的引入 , 不仅是技术层面的 , 更应该是战略层面的 。 “金元足球”10年 , 最大的成功 , 是证明了中国足球可以依靠高阶外援“组装”出亚洲霸主 , 但此路的“崩塌” , 也在梦醒后提点我们 , 本土足球产业的强大 , 终究是需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来拱卫的 。
中超这个本土产业,需要“核心竞争力”和“保护性发展”
文章图片
中超这个本土产业,需要“核心竞争力”和“保护性发展”
文章图片
30年的职业化和产业化 , 中国联赛的“外援”、“外教”史足可以单独成书——最初是本土球员和外援“一起踢” , 到外援“带着踢” , 再到“靠着外援踢” 。
这种本土球员和外援的的关系变化 , 既是俱乐部层面急功近利的结果 , 也是产业管理者目光短浅的结果 。 在后进国家 , 某种本土产业的“核心技术” , 哪里能如此轻易全盘被“竞争对手”把控?最终的结果 , 不是表面上的“良币驱逐劣币” , 而是本土产业从根基上的枯萎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