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传

汉初三杰中张良和萧何都能善终,韩信为何不能善终?韩信身怀异心,不仁不义之结果 。rr话说刘邦赢得“垓下之战”的胜利,于公元前202年正史登基即皇帝位后,他在洛阳置办酒筵大宴群臣 。席间,刘邦先问群臣说:“吾何以得天下?”而群臣的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于是就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粮饷,吾不如萧何 。统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者也 。”于是,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就有了“汉初三杰”之说 。可问题是根据史书记载,刘邦其实是一个非常念旧的人(刘邦一统天下后封赏功臣为侯者多达一百四十多人),而且他在即位后也是善待有功之臣(与他们剖符、立誓) 。那么,在排除掉帝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这一原因后,为何“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和萧何都能善终,韩信为何不能善终了?我认为是韩信不会做人 。为什么这么说了,原因就在于相比张良和萧何,韩信既不会进行反思,又不肯听从他人的劝告,后来他还生出异心,变成了一个不仁不义之人 。韩信不会进行反思:自从韩信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他的人生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开始统率汉军为刘邦扫平各路诸侯 。当韩信一连灭魏、循赵、胁燕,尤其是他在击败龙且,并平定齐国之后,他就派人给刘邦送信,说:“齐夸诈多变,反复之国,南边楚,不为假王以填之,其势不定 。今权轻,不足以安之,臣请自立为假王 。”当时,刘邦被项羽击败(彭城之战),率部退到荥阳,情势可谓十分危急 。而刘邦在收到韩信派人送来的书信后,气得当场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而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好在刘邦听从张良、陈平所说,按捺住怒气,并派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 。可韩信让刘邦封他为假王这件事,我们作为现代人,都能看得出韩信此举无异于在刘邦心里种下了一根刺,使得刘邦非常不高兴,以至于他对韩信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果然,等到“垓下之战”胜利后,刘邦就强势的收走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他为楚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如果韩信这个时候学会进行自我反思,那他就会明白刘邦对他已经生出了强烈的忌惮之心,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打消刘邦对他的猜忌才是,可惜他没有 。而反观萧何,当刘邦与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还经常派人来慰劳他时,萧何就懂得派遣自己子孙兄弟中能胜兵者都去参军,以此来打消刘邦的疑心,取得他的信任 。所以,不会进行自我反思,就是韩信不得善终的原因之一 。韩信不听从他人的劝告:根据《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被吕后斩于长乐宫钟室时,曾说道:“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上述资料中提到的所谓蒯通之计,指的是项羽派武涉劝说韩信与他联手合作无果后,蒯通知道天下大势取决于韩信,就劝说他背弃刘邦,既不要帮助刘邦也不要帮助项羽,而是保存实力与另外两方并存下去,以达到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目的 。可是韩信不愿意背弃刘邦,又觉得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拿他怎么样,于是就没有听从蒯通所说 。对此,我想说如果韩信听从蒯通的劝告,并采用他的计策,那么韩信绝不至于落到死于吕后之手的下场 。而相比韩信自以为是,不采纳他人的劝告,萧何就不一样 。根据《汉书·萧何传》记载,刘邦在平定陈豨之乱后,派人任命萧何为相国 。这时陈平就对萧何说:“祸自此始矣 。”并劝说萧何:“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 。”萧何采用陈平所说,打消了刘邦的不快 。后来黥布反汉,又有人对萧何说:“君灭族不久矣 。”萧何就采用多买田地等方式用以自污,让刘邦安心 。所以,萧何最终能得善终,而韩信不听从他人的劝说,最终不得善终,下场可谓非常凄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健康、疾病相关的问题,请您及时就医或请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四川龙网」www.sichuan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